本文目錄
曹操手底下有哪些謀士曹操手底下的謀士介紹
1、郭嘉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
2、荀_,生于公元一六三年,死于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軍國決策,貢獻頗大。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殺身亡。
3、司馬懿,三國時魏國大将。熟悉兵法,多智謀,善于玩弄權術。曾多次出師與諸葛亮鬥兵法。曹芳任皇帝時,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诏輔政,後乘曹爽出城遊獵時,發動政變,殺了曹爽,代為丞相,封晉王,執掌國政。死後被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宜帝。
4、賈诩原為董卓部下。董卓滅亡後,賈诩為求自保,建議李_、郭汜等人襲擊長安,造成大亂,又先後依附段煨、張繡,屢獻妙計。後勸張繡投降于曹操,成為曹操手下重要謀士,在戰官渡、平馬超以及立嗣等問題上多有建議,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後,賈诩升任太尉,數年後病逝。
曹操手下大将有哪些
曹操手下大将有張遼、典韋、徐晃、文聘、臧霸等。
1、張遼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将,聶壹的後人。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随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曆盡坎坷。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
2、典韋
典韋(?-197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甯陵縣己吾城村)人。東漢末年名将。典韋相貌魁梧,膂力過人。本屬張邈,曾單手舉起牙門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征讨呂布時被募為陷陣,表現英勇,被拜為校尉,宿衛曹操。
建安二年(197年),張繡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率十餘人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衆而戰死。
3、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郡楊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徐晃早年跟随楊奉征戰,并說服楊奉護送漢獻帝東歸洛陽,受封都亭侯。後來,歸順曹操,參與徐州之戰、官渡之戰、攻打冀州、白狼山之戰、南郡之戰、渭南之戰、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重大戰役,屢立功勳。
4、文聘
文聘,生卒年不詳,字仲業,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将。本來是荊州劉表的大将。劉表死後,其子劉琮降曹操。文聘初不随見曹操,直至曹操召聘相見,問其何以遲,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土境,愧于見人。曹操被這份忠臣臆下之情所感動,先嗆然而譽之。
此後,文聘守衛江夏,典北兵、鎮荊江。多次引兵阻遏關羽之師,進封延壽亭侯、讨逆将軍。後來,攻取關羽辎重,燒毀關羽戰船,成為曹操倚為屏障的大将之一。後又多從征讨,累封後将軍,新野侯。
5、臧霸
臧霸(生卒年不詳),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華縣(今山東費縣方城鎮)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将。其父名叫臧戒,有二子臧艾與臧舜。年少時曾召集數人将獲罪的父親救出,此後四處流亡。後來成為陶謙麾下的騎都尉,負責募兵抵抗黃巾軍。
與孫觀、尹禮等人擁兵駐屯于開陽,自成一股獨立勢力。于建安二年領兵擊敗蕭建,占領莒城。導緻呂布發兵攻擊臧霸,而後兩人和解。呂布戰敗後,與孫觀等人投降了曹操,被任命為琅邪國相。
曹操手下有哪些武将
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曹休、夏侯尚、曹真。
1、夏侯惇
三國魏人,曹操手下大将,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随征伐,曆任東郡、陳留、濟陰太守、河南尹等職;
在曹操出兵征讨之時,夏侯惇總是負責防守後方,曾親自搬運泥土修太壽陂,鼓勵将士種田,發展農業,多有功勞。濡須口之戰後,夏侯惇留守居巢,統領26支軍隊,為魏國東線主帥。
曹操對夏侯惇格外親近,經常邀請他一起乘車外出,并允許他自由出入自己的卧室,其他将領都得不到這種待遇。曹丕繼位後,夏侯惇被封為大将軍,不久病逝。
2、夏侯淵
三國魏人,夏侯惇族弟。是曹操手下大将,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随征伐,曆任陳留、颍川太守。官渡之戰後,夏侯淵負責糧草補給,保證了曹操平定北方。
而後夏侯淵又率兵四處征讨叛亂,破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戰功卓著,又随曹操平馬超,滅張魯,又破楊秋、劉雄、梁興、韓遂、宋建等,再立奇功。
而後夏侯淵督張郃、徐晃等留守漢中,與前來取漢中的劉備大軍交戰,在定軍山為蜀将黃忠所襲,不幸戰死。
3、曹仁
曹仁(168-223年),字子孝,漢族,沛國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從弟(從祖弟)。三國曹魏名将、軍事家,官至大司馬,封陳侯。
從曹操多年,為魏朝立下汗馬功勞。破袁術,曹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将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将劉何,官渡之戰中,在隐強打敗劉備軍、雞落山之戰又戰勝袁紹軍。
曹丕代漢建魏,封曹仁為大将軍,又遷大司馬。後來,曹仁率兵進攻濡須口,不聽蔣濟所勸,最終慘敗給朱桓。不久卒于軍中,時年五十六歲,谥曰忠侯。
4、曹純
曹純(?-210)字子和,沛國谯(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曹操麾下武将,曹操從弟(從祖弟),曹仁之弟。
曹純是曹操部下精銳部隊“虎豹騎”的統領督,因在平定北方的戰役中頗有功績,被加封為高陵亭侯。死後谥曰威侯。
5、曹洪
曹洪(?-232年),字子廉,沛國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從弟。曹操追襲董卓荥陽為徐榮所敗失馬,曹洪舍命獻馬并救護曹操,使曹操免于厄難。後多随軍征伐,平兖州、征劉表、讨祝臂。
官渡之戰時曹操令其駐守本陣。後據張飛等于下辯,破斬任夔,退張飛與馬超。曹丕即位時封曹洪為骠騎将軍,後因私事尋釁欲處死曹洪,因卞太後求情免死,貶為庶民,曹叡即位,拜曹洪為後将軍,更封樂城侯,後複拜為骠騎将軍。曹洪逝世,追谥曰恭侯。
6、曹休
曹休(?-228年),字文烈,沛國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曹魏将領,曹操族子。
曹休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時前往投奔,被稱為“千裡駒”。曹操對他如同親子,并使他領虎豹騎宿衛。漢中之戰時,曹休識破張飛計謀,大敗吳蘭。
曹魏建立後,鎮守曹魏東線,多次擊破吳軍,誘降吳将。官至大司馬,封長平侯。太和二年(228年),曹休在魏吳石亭之戰中大敗,不久因背上毒瘡發作而去世。
7、夏侯尚
三國時期曹魏名将,征西将軍夏侯淵之侄。曹操平定冀州,以為軍司馬、五官将文學,遷黃門侍郎,随曹彰遠征烏桓,得勝歸來。
與魏文帝曹丕親近友好,以為征南将軍,領荊州刺史,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攻拔蜀國上庸,平定三郡九縣,升為征南大将軍;江陵擊敗吳将諸葛瑾,升為荊州牧,封昌陵鄉侯。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四月,夏侯尚病逝,谥曰悼侯。兒子夏侯玄繼嗣,又賜夏侯尚侄子夏侯奉關内侯。
8、曹真
曹真(?~231年),本名秦真,字子丹,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将,魏武帝曹操養子。
幼年喪父,力大勇猛,授虎豹騎。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封為靈壽亭侯。曆任偏将軍、中領軍、征蜀護軍等職,參與漢中之戰。
曹丕繼位後,拜為鎮西将軍、都督雍涼諸軍事,負責鎮守西北邊境,進封東鄉侯。遷使持節、上軍大将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之一。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入朝,接替曹休,遷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曹真上表認為蜀漢多次犯境,建議數路大軍攻伐蜀漢。
曹叡采納,但司空陳群反對從斜谷進軍的計劃,曹真再次上書要求從子午道進攻漢中,陳群有陳述不能出兵的理由,且認為大規模征戰軍事用度花費甚巨。
曹叡下诏将陳群的意見提供給曹真參考,但曹真卻據此诏書随即出發,改從子午道入;另遣大将軍司馬懿經漢水進軍,郭淮、費曜等部或從斜谷入、或從武威入。
後因漢中艱險,會逢雨季,棧道遭雨水沖刷斷絕,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朝中大臣華歆、楊阜、王肅等都上疏勸魏明帝下诏撤軍,至九月,曹真隻得受诏撤退。
曹真因病返回洛陽後,曹叡親自前往其府邸探望。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去世,獲谥為元侯,由長子曹爽繼承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