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曹操父親怎麼死的
武帝紀《三國魏志卷一》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
陳壽: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谯,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複雠東伐。
裴松之:《世語》曰: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兖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于門中。嵩懼,穿後垣,先出其妾,妾肥,不能得出;嵩逃于廁,與妾俱被害,阖門皆死。劭懼,棄官赴袁紹。後太祖定冀州,劭時已死。
曹操的父親是怎麼死的有什麼情節
曹嵩(?-193年),字巨高,東漢末年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魏武帝曹操的父親。後被追尊為高帝,故也稱魏高帝。《三國志》記載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但有一說認為他本姓夏侯,且為夏侯惇之叔父,在被曹騰收養後改姓曹。曹嵩據說性情敦厚,為人忠孝,開始為司隸校尉,漢靈帝時,曾當大司農、大鴻胪,代崔烈為太尉,位列三公之一。《後漢書》記載曹嵩曾因賄賂宦官而得到太尉這個職位,另一個說法是當時朝廷公開賣官,曹嵩出錢一億買下了這個官爵。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注引《世說新語》和《吳書》所記,漢獻帝年間,曹嵩在避戰亂時,遭徐州牧陶謙之手下張闿殺害。所以曹操才會以為父報仇為名義出兵攻打陶謙,并且在徐州屠城,以為報複。黃初元年(220年),曹嵩被他的孫子魏文帝曹丕追尊為太皇帝。他的親生父親不詳,母親顔氏,史書上并無詳細的記載,單單用一句“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帶過了。但曹嵩養父曹騰,卻是在後漢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曹騰是漢相曹參之後,侍奉過東漢四位皇帝,順帝、沖帝、質帝和桓帝,而桓帝的即位更是多虧了中常侍曹騰,曹騰也因此被封為費亭侯,官拜大長秋,俸祿僅在丞相、太尉之下,作為宦官也算是位極人臣了。曹嵩中年得子曹操,也就是後來的魏武帝。開始時,曹嵩并不太喜歡這個兒子,因為曹操年輕氣盛,沒有功名卻愛舞槍弄棒,常常為曹嵩闖來一堆麻煩。但是後來朋友呂伯奢山東為官時給曹操舉了孝廉,曹操當上了洛陽北部尉,負責京城治安。曹操功必賞過必罰,把京城治安管理的井井有條,顯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華,曹嵩開始對這個兒子刮目相看,并從此鼎立扶持。很快曹嵩安排曹操出任頓丘令,後又輾轉回京,出任言官議郎。到了黃巾之亂的時候,在曹嵩的疏通下,張讓舉薦曹操出任騎都尉,後因戰功升濟南相,任東郡太守。再到後來曹操成為“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平西涼韓遂、邊章之亂,曹嵩在幕後起了巨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避禍反遭禍亂世禍患無常,富貴萬般成空時局動蕩,十常侍亂政時,曹嵩辭官居于洛陽。因為董卓入襲漢宮,王允呂布誅董卓,李傕郭汜大交兵等等,洛陽已成是非之地,曹嵩帶着家資家眷到泰山華縣避禍。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一直居于山東的曹操與徐州陶謙發生的争端,華縣正是前線。次年(興平元年)曹嵩帶着次子曹德與妻妾,打算離開刀兵之地前往曹操的大本營兖州。不料行蹤洩漏,被陶謙部将張闿圍住,曹操派兵将接應不及,曹嵩及次子曹德,夫人鄒氏(曹操之母),姬妾趙氏皆成了刀下亡魂。
曹操的父親曹嵩,到底是怎麼死的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陶謙殺的。
曹嵩(?—193年或194年),字巨高,沛國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的父親。曹嵩性情敦厚,為人忠孝。漢靈帝時,曾是朝廷要臣,位列三公之一。魏文帝登基後,追尊曹嵩為太皇帝。
桓帝末,領司隸校尉。靈帝擢拜大司農、大鴻胪,代崔烈為太尉。及十常侍亂政,嵩辭官居於洛陽。董卓之亂時,曹嵩帶着家資家眷到泰山華縣避禍。後曹嵩率次子曹德與妻妾到兖州投奔曹操,為徐州牧陶謙所殺。
三國演義那一章講到曹操的父親是被誰殺的
被陶謙部下張闿殺的第十回
三國演義白話版中第一十回
自是曹操部下文有謀臣,武有猛将,威鎮山東。乃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琊郡取父曹嵩。嵩自陳留避難,隐居琅琊;當日接了書信,便與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餘人,帶從者百餘人,車百餘輛,徑望兖州而來。道經徐州,太守陶謙,字恭祖,為人溫厚純笃,向欲結納曹操,正無其由;知操父經過,遂出境迎接,再拜緻敬,大設筵宴,款待兩日。曹嵩要行,陶謙親送出郭,特差都尉張闿,将部兵五百護送。曹嵩率家小行到華、費間,時夏末秋初,大雨驟至,隻得投一古寺歇宿。寺僧接入。嵩安頓家小,命張闿将軍馬屯于兩廊。衆軍衣裝,都被雨打濕,同聲嗟怨。張闿喚手下頭目于靜處商議曰:“我們本是黃巾餘黨,勉強降順陶謙,未有好處。如今曹家辎重車輛無數,你們欲得富貴不難,隻就今夜三更,大家砍将入去,把曹嵩一家殺了,取了财物,同往山中落草。此計何如?”衆皆應允。是夜風雨未息,曹嵩正坐,忽聞四壁喊聲大舉。曹德提劍出看,就被搠死。曹嵩忙引一妾奔入方丈後,欲越牆而走;妾肥胖不能出,嵩慌急,與妾躲于廁中,被亂軍所殺
曹操的兒子們都是怎麼死的
曹操的兒子曹丕、曹彰、曹植、曹幹、曹铄、曹沖等人是病死的,曹昂是戰死的。曹宇、曹林、曹衮、曹玹、曹峻、曹上、曹彪等人曆史上沒有詳細記載死亡原因。
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谯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漢黃初七年,曹丕病逝于洛陽,時年四十歲。
2、曹彰
曹彰(189年-223年8月1日),字子文。沛國谯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将領,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陳王曹植之兄。黃初二年進爵為公。次年被封為任城王。黃初四年,曹彰到洛陽朝見,因病逝于府邸。死後谥号為“威”,故亦稱為任城威王。
3、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谯縣人,生于東武陽,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三子。太和三年,38歲的曹植徙封東阿,其間潛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郁中病逝,時年41歲,遵照遺願,将其葬于東阿魚山。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4、曹熊
曹熊,曹操之子,與曹丕、曹彰、曹植同為卞氏所生,體弱多病。早薨,文帝踐祚,黃初二年追封谥蕭懷公。太和三年,又追封爵為王。青龍二年,子哀王炳嗣,食邑二千五百戶。六年薨,無子,國除。
5、曹昂
曹昂(?-197年),曹操的長子,劉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撫養大。聰明且性情剛膽謙和,為曹操所喜愛,二十歲時即舉孝廉。建安二年随曹操出征張繡,因張繡突然襲擊,曹昂為救曹操負責斷後,與大将典韋一同戰死於宛城。魏文帝黃初二年,追封谥号豐悼公,黃初五年又進一步追封為豐悼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曹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曹彰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曹植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曹昂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曹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