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強調有什麼哪些句子(表示強調的句子有哪些)

biang 中華百科 972

本文目錄

  1. 強調句的文言文
  2. 表示強調的句子
  3. 漢語裡表示強調的方法有哪些

強調句的文言文

1.文言文的四大句型

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講解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介詞賓語前置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着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嶽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普通賓語前置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隻是賓語前置的标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賓語前置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古之人不餘欺也.(不欺餘)(蘇轼《石鐘山記》).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大王來何操?(操何)(司馬遷《鴻門宴》)沛公安在?(在安)(同上)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為學》)微斯人,吾誰與歸?(與誰)(範仲淹《嶽陽樓記》)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馬遷《鴻門宴》)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唯利是圖(圖利)主謂倒置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将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狀語後置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鴻門宴》:“将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于)河南”,應理解為“于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于中心詞之後.例如: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欤?(張溥《五人墓碑記]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轼《石鐘山記》)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裡,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裡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得雙石于潭上.(蘇轼《石鐘山記》)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判斷句用“者……也”表判斷“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廉頗者,趙之良将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斷“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斷“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用“為”表判斷“為天下理财,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财)用“乃”表判斷“是乃狼也.”(這是狼)“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

2.一些古文的句式,和古文的固定句型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和譯法“不亦……乎”?表反問,可譯為“不是……嗎?”(其中“亦”隻起加強語氣作用,可不譯);“無乃……乎?”表推測語氣,比較委婉,可譯為“恐怕……嗎?”或者“莫非……吧?”;“得無……乎(耶)”表猜測、疑問語氣,可譯為“莫不是……嗎?”“能不……嗎?”或者“恐怕……吧?”;“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問的格式,都可譯為“把……怎麼辦?”、“拿……怎麼樣?”、“對……怎麼樣?”;“……孰與……”表示“與……相比,誰……”,常可譯為“與……比較起來怎麼樣”;“其……乎?”表猜測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大概……吧?”、“難道……嗎?”;“何……為?”表詢問或反問,可譯為“為什麼……呢?”或“有什麼……呢?”;“有以……”、“無以……”,前者可譯為“有什麼可以拿(用)來……”,後者可譯為“沒什麼可以拿(用)來……”;“有所……”、“無所……”,其中“所”是助詞,“所……”是“有、無”的賓語,所以前者可譯為“有……的”,後者可譯為“沒有……的”。

文言固定結構常見的有表疑問的、表反問的、表測度的、表感漢的和表判斷的等五種。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與。

例如: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蔺相如列傳》)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之戰》)③與不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孟子·梁惠王上》)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⑥公之視廉将軍孰與秦王?(《廉頗蔺相如列傳》)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麼辦”,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為“怎麼樣”,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麼樣”,⑥句中的“孰與”是“與……比較,哪一個……”的意思。一般地說,“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麼辦”、“把……怎麼樣”、“拿……怎麼辦”、“怎麼”,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樣”、“怎麼樣”、“怎麼”等,要視具體語境而定。

二.表反問的固定結構常見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例如:⑦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⑧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顔淵》)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⑩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何……之有”可譯作“有什麼……”,“何功之有”即“有什麼用處”,是反問句。

其用法特點是:何+名詞+之+有。“何以……為”、“何……為”可譯作“做什麼”,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什麼”,“為”是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呢”。

“何以文為”譯為“要華美做什麼呢”,“何辭為”譯為“要告辭做什麼呢”。“不亦……乎”譯作“不是……嗎”。

“不亦樂乎”譯作“不是很快樂嗎”。三.表測度的固定結構常見的有:得無……乎(耶)、無乃……乎。

例如: 1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嶽陽樓記》) 12.成反複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1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之戰》)“得無……乎(耶)”、“無乃……乎”均可譯為“恐怕……吧”,都表示推測、估計。“得無異乎”譯為“恐怕不同吧”,“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譯為“恐怕是教我捉蟲的地方吧”,“無乃不可乎”譯為“恐怕不可以吧”,隻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測度外,還帶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歎的固定結構常見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釋為“多麼”。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錄〉後序》)五.表判斷的固定結構常見的有:是之謂、此之謂。

例如: 17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詩雲:“殷鑒不遠,在夏後氏之世。”

此之謂也。(《孟子·離婁》) 17句中的“是之謂”可譯作“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謂”隻能譯作“就是說這個”。

這兩句均為判斷句,不過這裡的“是”或“此”在古漢語中卻是前置的賓語。初中古文常見固定格式翻譯文言文中的一些詞語經常結合起來使用,表達一定的語法意義,由于世代沿用,就成為—種用法和結構都比較固定的習慣句式,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固定格式。

這些固定格式,表示的意義是固定的,不懂得這一點,就不能準确理解句意。這裡想對初中課本中出現的一些固定格式作簡單的歸類和分類,以期對同學們翻譯古文有所幫助。

一、表陳述的固定格式 1.以為,以……為。如:得而臘之以為餌。

(《捕蛇者說》)“以為”可以是動詞,譯為“認為”,更多的時候是像上例一樣,“以(之)為”的省略,與“以……為”一樣,翻譯為“把(用)……當作(做)……”。 2.所以。

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所以”表示原因時,譯為“……的緣故”,如上例;表示手段和目的時,譯為。

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型有哪些

(一)判斷句的格式文言文裡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徑直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的語氣。

主要格式有以下幾種:1.主語後用助詞“者”表提頓,謂語後用語氣詞“也”煞尾。如:①廉頗者,趙之良将也。

(《廉頗蔺相如列傳》)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64646530)2.隻在主語後用“者”表提頓。

如:①粟者,民之所種。(《論貴粟疏>)3.隻在謂語後用“也”煞尾。

如:①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說>)4.“者~也”都不用。如:①此人力士。

(《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劉備天下枭雄。()5.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肯定語氣。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鴻門宴》)③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6.用副詞“非”表否定判斷。

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促織》)(二)被動句的格式文言裡的被動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詞、助詞、助動詞來造成被動的格式。1.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如:①炮台悉為逆據。(《三元裡抗英》)②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五蠹》)2.用介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①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

(《廉頗蔺相如列傳》)②不拘于時,學于餘。(《師說》)3.用介詞“被”表被動,“被”的賓語往往省略。

如:①内一人說是西洋兵頭,亦被殺死。(《三元裡抗英》)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4.用助動詞“見”表被動。

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②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5.用“為……所……”的格式表被動“為”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所”是助詞,置于動詞之前。

如:①赢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将為人所并。

(《赤壁之戰》6.用“見……于……”的格式表被動。“見”是助動詞;“于”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

如: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壁歸。(《廉頗蔺相如列傳》)7.意念上的被動。

動詞本身用于被動意義,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動的詞語。這種被動要根據文意來判斷。

如:①舉孝康,不行。(《張衡傳》)──“舉孝廉”,被舉薦為孝糜。

②廉頗為趙将,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廉頗蔺相如列傳》)──“拜為上卿”,被封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函谷舉”,函各關被攻下。

(三)特殊的雙賓語文言裡有兩種特殊的雙賓語,不能按一般的雙賓語理解。1.使動雙賓語。

動詞和近賓之間是使動關系。如:①均之二策,甯許以負秦曲。

(《廉頗蔺相如列傳》)──“負秦”,使秦負。“負秦曲”,使秦負曲,使秦國擔負理虧的責任。

②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論積貯疏》)──“歸之”,使之歸。

“歸之農”,使之歸農。2.為動雙賓語。

動詞和近賓之間是為動關系。如:①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

(《馮谖客孟嘗君>)──“為”(wéi),動詞,這裡是“準備”的意思。“為之”,為(w苗)之為(wéi),替他準備。

“為之駕”,為(wèi)之為(wéi)駕,給他準備車馬。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為之辭。

(《季氏将伐颛臾》)──“為”,找。“為之辭”,替它找個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順序文言裡有幾種語序,和現代漢語裡相應句式的語序不同。1.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如:①大王來何操?(《鴻門宴》)──此為作動詞的賓語前置。②君何以知燕王?(.—一此為作介詞的賓語間置。

2.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如:①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張衡傳))──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詞“未”,是否定句,賓語“之”是代詞。置于謂語動詞“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道理同上。

3.賓語前置,用助詞“之”“是”等置于前置的賓語和謂語之間。如: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苻救趙》)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将伐颛臾》)4.定語以“者”字短語的形式置于中心詞之後。

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可以加助詞“之”,也可不加。如:①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石鐘山記》)②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馮谖客孟嘗君>)(五)句子成分的省略文言句子裡有一些組成成分,習慣上常常省略,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

1.兼語省略。省略的兼語必須是已見于上文,或者是從内容上看沒有必要說出來的。

如: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語都是已見于上文的。2.動詞的代詞賓語省略。

這種省略有兩個條件:一、省略的賓語必須是可以用代詞充當的,即可以從上文看出來的。二、後邊有“于”或“以”組成的介詞結構作補語。

4.文言文《秋水》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性活用,特殊句型急

【秋水文言現象整理】一、通假字泾同徑直泾流之大辯同辨辨識不辯牛馬虛同墟所居之處拘于虛也大同太大的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卒同萃聚集人卒九州豪同毫動物身上的細毛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二、詞性活用 1.名作動面名作動,面向東面而視2.名作狀時名作狀,按時秋水時至東名作狀,向東順流而東行東名作狀,向東東面而視3.形作動少形作意動,認為。

少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輕形作意動,認為。輕而輕伯夷之義者窮形作動,走到盡頭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多形作意動,認為。

多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少形作意動,認為。少方寸乎見少4.形作名美形作名,美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三.一詞多義1.之結構助詞,提賓标志我之謂也結構助詞,的仲尼之聞代詞,指天下伯夷辭之以為名2.于動詞,到達吾非至于子之門介詞,被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介詞,比莫大于海介詞,由于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3.以動詞,認為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動詞,憑借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連詞,來伯夷辭之以為名4.為動詞,認為以為莫己若'者介詞,用不可為量數動詞,取得伯夷辭之以為名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我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2.省略句順流而東行(省略主語)東面而視(省略主語)春秋不變,水旱不知(省略主語)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省略主語)3.被動句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見少拘于虛也笃于時也束于教也4.定語後置句聞道百5.賓語前置句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句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又奚以自多介詞賓語前置句6.介詞結構後置句今爾出于涯涘,觀于大海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

表示強調的句子

你好/

語言中表示強調的方法多種多樣,下面對幾種常見的方法作一粗淺例說。一、利用重讀表強調對于同一句話,重讀的詞不同,強調的對象也不同。例如:我是北師大的學生。對于這句話,如果問“你們誰是北師大的學生”,答“我是北師大的學生”,“我”應重讀;問“你是哪個學校的學生”,答“我是北師大的學生”,“北師大”應重讀;問“你是北師大的老師還是學生”,答“我是北師大的學生”,“學生”應重讀;問“你是不是北師大的學生”,答“我是北師大的學生”,“是”應重讀。二、利用标點符号表強調 1.利用着重号表強調,例如:①事業是幹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②列甯同志和我們永别時囑咐我們要保護并鞏固無産階級專政。 2.利用引号表強調,例如:①古人對寫文章有個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條理。②包身工的身體是屬于帶工老闆的,所以他們根本沒有“做”和“不做”的自由。三、利用某些詞表強調 1.程度副詞表示強調的程度副詞有“很、非常

漢語裡表示強調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正常語序的句子,朗讀時表達強調是用停頓和重讀表示,單是書面形式本身是看不出強調的。那麼書面表達中如何進行“強調”呢?

一靠語序變化,二靠使用虛詞,三靠運用标點,四靠使用代詞複指,五靠單獨成段。

靠語序變化達到強調,又有兩種情況。什麼放在前面,就是強調什麼;

強調什麼,就把什麼放在前面說。如謂語在前就是強調謂語部分的内容。如“怎麼啦,你?”“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又如“我們洗完了衣服”一句,如果要強調“衣服”如何如何,就把“衣服”提到句首,以它為陳述對象,說成“衣服我們洗完了”。又如《包身工》:“蓬頭,赤腳,一邊扣着紐扣,幾個還沒睡醒的‘懶蟲’從樓上沖下來了。”這個句子裡,因為“蓬頭,赤腳,一邊扣着紐扣”三個短語被提前,就強調突出了包身工被奴役的形象,說明她們生活的緊張、忙亂、勞累和窮苦,如果改成一般正常語序的句子,就看不出來了。另一種是強調什麼,就把什麼放到最後說;放在句尾的内容,正是要強調的對象。比如,《祝福》中描寫祥林嫂“一手提着竹籃,内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柱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這個句子中的“空的”和“下端開了裂”兩個短語分别是“破碗”和“竹竿”的定語,應該置于中心語之前,現在挪到句尾,反而得到了突出和強調,使人對祥林嫂流落街頭乞讨無門的慘景有了更鮮明的印象。複句中也有這類現象,比如因果複句,在“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所以浪費時間就是耗費生命”句裡,強調的是果句,如果改為“之所以浪費時間就是耗費生命,是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這一句因句挪後強調的就是原因了。條件複句,假設複句也是這樣。再看下面的試題:閱讀後按要求作答。百貨大樓将于元月1日上午10時舉行開獎儀式。百貨大樓這次開獎儀式,電視台已決定進行現場直播。百貨大樓這次開獎儀式,開出的是金獎。把以上三句合成一個單句來表達,不能改變原意,不得增減成分。

A.強調這次開獎重要,該怎樣表達?————————————————

B.強調要及時了解開獎情況,該怎樣表達?——————————————————

這道題就不單單是一般意義上的單句變複句了,除了不能改變原意,不得添減成分外,它還要求表達命題人所指定的強調重點。其實我們隻要比較一下三句所傳達的三個信息,就會發現足以體現這次開獎重要的就是“開出的是金獎”這一信息,它是本質的,其他兩個信息無論是開獎時間還是電視台直播均是非本質的。隻要調整語序,将“将開出金獎”這個信息放到句末說即可。

故A答案為:元月1日上午10時,電視台現場直播的百貨大樓的開獎儀式将開出金獎。如強調要及時了解情況,關鍵是兩個信息———在什麼時間,通過什麼渠道。将這兩個信息放到後面說即可。

故B答案為:百貨大樓的金獎開獎儀式,元月1日電視台将于上午10時進行現場直播。不同的句尾決定了不同的強調重點。再看一例:比較下列這組句子,然後分辨它們的着眼點。

①我走進會場,正中懸挂着大紅橫幅,兩側綴着金黃的流蘇,四壁張貼着标語。

②我走進會場,大紅橫幅挂在正中,金黃的流蘇綴在兩側,标語張貼在四壁。

在A、B、C、D四項中,分别選出與上述兩句銜接最妥當的項。

A.會場布置得相當大方

B.會議即将開始

C.會議剛剛開始

D.布置會場的工作做得細緻周到

與①句銜接的是;與②句銜接的是。B、C兩項均屬于時間方面的内容,與會場布置無關,故能很快排除。剩下的兩項就頗費周折了,其實隻要将題幹中的兩句緊縮一下,①句說的是“什麼位置挂(綴、貼)着什麼東西”,句尾指的是實物;②句說的是“什麼東西挂(綴、貼)在什麼位置”,句尾指的是位置。①句強調挂(綴、貼)的是“橫幅”、流蘇”、“标語”一類一般飾物,而不是其他什麼奢華物品,自然隻能A項與之銜接;②句強調這些東西分别挂(綴、貼)在什麼位置都是經過了一番認真的考慮,而不是随意安上去的,與之銜接的自然就隻能是D項了。除了利用語序變化,漢語還常常使用虛詞表達不同的強調重點。下列四句話,用的詞語相同,但強調的重點卻不同。其中分别強調“受話人”和“打電話”這件事的一組是①他上午在家裡是給我打了一次電話。②他上午是在家裡給我打了一次電話。③他是上午在家裡給我打了一次電話。④他上午在家裡給我是打了一次電話。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題幹的四個句子實際上隻是一句話“他上午在家裡給我打了一次電話”,區别是在不同的位置分别加了一個“是”字。這個“是”顯然不是判斷動詞“是”。因為判斷動詞“是”充當謂語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可随便移動;并且判斷動詞“是”是不能省去的,省去句子便不通。而上述四句中的“是”可以省去,基本意思不變,位置又很靈活,顯然它是語氣副詞“是”,這個“是”加在誰前面就強調誰。

據此,句①強調的是“給我”,是受話人;句②強調的是“在家裡”,是地點;句③強調的是“上午”,是時間;句④強調的是“打了一次電話”,是“打電話”這件事。故答案為C項。複句也有使用虛詞以示強調的,比如屬于偏正複句的遞進複句和轉折複句等,表達的重點均在後一部分,前者用“而且”,後者用“但是”、“然而”等,都是在前面加虛詞表示強調的重點。适當加标點,也是漢語表達強調的一種手段。比如“想,要靠做來證明;做,要靠想來指導”,兩個分句的主語之後加逗号停頓,就顯然起到了強調主語的作用;把兩個逗号去掉,句意不變,但強調的重點就看不出來了。再如魯迅《記念劉和珍君》:“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這個句子一連加了三個逗号,幾乎到了一詞一頓的地步,除了表達沉痛的語氣需要外,不也是為了強調嗎?這個句子的陳述對象得到強調,還有一個原因是“她”與“劉和珍君”組成了複指短語。使用代詞組成複指短語,也是漢語表達強調的手段之一。試比較“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與“時間,這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哪一句的陳述對象“時間”得到了強調,不是顯而易見的嗎?此外,行文中某些句子另起一行,單獨成段,以示重要。這也是強調的一種方式,被經常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