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秦兵馬俑廣告語
觀秦兵馬俑,品中華古韻,看古今文化,享世界韻味。不看金字塔不算到過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到過中國。來西安一定看秦兵馬俑,不看别後悔。規模宏大,種類豐富,個性鮮明。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過西安。秦兵馬俑,栩栩如生,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中國的驕傲。
兵馬俑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秦兵馬俑的曆史文化價值是獨具魅力的。它打開了觀察它所産生
的那個時代的窗口,大大地改變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看法。
秦兵馬俑震撼世人的首推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幾千件魁偉英武的
大型陶塑藝術作品,以整體形象排列在将近兩萬平方米的空間裡,其
磅礴的氣勢幾乎使所有不同膚色的參觀者都從心靈深處産生強烈震顫,
體現出藝術家駕馭宏大藝術題材、追求整體氣韻和藝術創造的卓越才
能。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則從形體把握、神韻處理、
色彩運用、細部刻畫等方面表現出作者的藝術素養和藝術成就。作品
寫實主義的風格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高超的古代藝術範本,同時也
留下了許多關于那個時代的極富價值的曆史記錄。嚴肅劃一的軍旅題
材能夠處理得如此生動,産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使人們不得
不換一副眼光來審視中國古代藝術發展曆程中的特殊規律,重新探索
和構架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的曆史。
秦兵馬俑坑文物的出土也較大幅度地改寫了人們對秦代的科技水
平的認識,以大量的實證材料形象地展現了秦代生産力的發展水平。
就科技史而言,秦俑坑發現的許多資料都是令世人震驚的。譬如:1、
秦俑坑出土文物所展現的秦代冶金和金屬加工技術比我們以往的估計
要高出很多,其中青銅塗鉻防鏽技術的大量應用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它在當時已是一種很成熟的技術,秦俑出土的絕大多數兵器表面都塗
有這種保護層。這種絕技似乎從漢代以後就失傳了,與之形成鮮明對
比的是,兩千多年後的1937年,現代鍍鉻技術才在德國産生,并以專
利發明載入了史冊。2、秦俑坑出土兵器明确印證了秦簡中關于“為器
同物者,其小大、短長”是一種标準化概念,秦人在标準化實踐方面
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種标準化既是秦人管理藝術發展的代表,也是
秦代科技水平的标志。秦人加工的青銅弩機器件精密、形體标準,相
同規格的器件完全可以互換。許多特殊的加工工藝,如青銅铍脊上的
紋飾生成,纖如毫發的金屬小孔鑽刻技藝,也都令人歎為觀止,一些
工藝至今還是不解之謎。由于古代統治者們有重政治、重倫理、崇人
事而輕科技的傾向,史書關于科技的記載往往簡略殘缺,秦代科技資
料更是鳳毛麟角。正因為如此,秦俑考古的曆史文化價值也就更加重
要。
俑坑數千兵馬俑所展示的軍事内容無疑是軍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
最形象的資料之一,許多資料使人們對古代軍事領域的認識更進一步。
譬如,關于當時的兵種構成、組合搭配和結陣形式,兵器、兵器配置
形式以及甲具防護裝備,軍伍組織結構和指揮系統,甚至軍伍士卒的
來源等,都有珍貴的資料價值。二号坑弩兵的單獨結陣,騎兵、輕車
兵的編隊和配合,是以前有所不知或知之不詳的重要資料,以之對照
《孫膑兵法》中關于車、步、騎配合原則的論述,給人留下的印象是
極其深刻的。古代軍事著述中關于兵器配置中長短相雜、相救的原則
在秦俑坑兵器配置中也有直觀表現,同樣有其軍事科學上的研究價值。
難怪有人将秦俑三坑稱為一座内容豐厚的秦代軍事博物館。
曆史本身賦予了秦俑多種曆史文化價值。秦俑所折射的曆史層面
既多又廣,在建築史、服飾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
有獨特的認識價值。即使秦俑的身高、體魄、服飾發髻、刻記文字以
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産工具和勞作痕迹,都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秦
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影像,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質,反映出秦興亡
的曆史真谛。
秦俑坑出土文物的精美和豐富,是文物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物質成
就的直接見證。它讓人們重新認識和評價那個時代,也提出了許多值
得探讨的曆史課題,譬如關于帝王權力的重新認識、秦代文化的特質、
秦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地位等。與之相聯系的是,秦始皇的曆史評價
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秦俑坑出土文物所反映的科技水平和生
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秦始皇所起的某種積極作用,同時也從
一個側面證實史書中提到的秦代好大喜功、橫征暴斂的統治問題。秦
俑考古還在繼續,相信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将會随着考古的進展而不斷
深入。
兵馬俑的介紹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8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建築結構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号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餘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号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号坑和三号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内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内用夯土填實,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秦始皇兵馬俑怎麼發現的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過程是:
一号坑的發現,緣于1974年3月,兵馬俑面世,當時下和村農在村南打井,井口剛好開在一号坑的東南角。
二号坑則是考古工作者經過鑽探的科學發現。1976年4—5月間,考古隊在一号坑的東端北側有目的的鑽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發現了一個有兵馬俑的坑。
三号坑的發現,同二号坑一樣,是考古隊經過鑽探的結果。繼一、二号兵馬俑坑之後,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側25米處,鑽探發現了一個陪葬坑,根據發現的先後,編号為三号坑。
四号坑有坑無俑,隻有回填的泥土,據推測是因為秦末農民起義等原因未建成。
擴展資料:
兵馬俑從身份上區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将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區别。
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劍、彎刀和钺,身穿甲片細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
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于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于成熟的标志。
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兵馬俑
秦兵馬俑廣告詞(最多35字,最少20字)
秦始皇兵馬俑坑位于西安市臨潼區城東6公裡的西楊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園中最大的一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強大軍隊的縮影。 1974年西楊村農民打井時發現了震驚中外的秦始皇兵馬俑。它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坑組成,分别編号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8000件,實用兵器數以萬計。
俑坑中陶俑、陶馬按古代軍隊的編隊排列。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馬及40餘輛戰車組成的長方形軍陣;二号坑為步兵曲型混合軍陣,有陶俑900多件、戰車89輛、駕車陶馬356匹、鞍馬100餘匹;三号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馬和1輛戰車,它是一、二号坑軍團的統帥部。出土的各類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為将軍俑、軍吏俑、武士俑等幾個級别,其服飾、冠帶、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幾千件俑沒有一張相同的臉。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發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兵馬俑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