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真書是什麼書
真書
中國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又稱正書、楷書。字形方正,
筆劃平直工整,是在漢末八分書(見隸書)基礎上演變而成
的新書體。這種書體三國時已通行全國,世傳魏初鐘繇為真書之祖。隋唐以後真書在書法風格上有了新的發展,代表作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真書和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真書一直作為正體字沿用至今。
真書指的是什麼
真書,是指從漢魏到隋唐以前的過渡性楷體,又稱為“正書”。其特征是楷中有隸。真書又分“北碑”和“南碑”。北碑,是指北魏、北齊、北周的碑書,是佛教盛行的産物,因其中以北魏碑書居多,故又稱之為“魏碑”。南碑,概指東晉、宋、齊、梁、陳各代之碑。
楷書,亦稱真書、正書。中國書法分“篆、隸、楷、行、草”諸體,楷由隸演變而成。從廣義上講,楷書包括魏碑,但從傳統書學,也就是狹義上說,楷特指唐楷。是唐代确立了“筆畫平直、形體方正”的楷書嚴格标準,其根本法則,一直沿襲至今。
從唐初以來,先把隸書改稱為八分,又把八分和正書混稱之為隸。到中唐以後,正書才恢複了本名,但是隸書竟從此無有了。
事實上隸之一稱,可以包括八分、正書。例如羊欣《采》文中稱東晉王恬、王羲之以下的一些善“隸、草”或“草、隸”,就是指的草書、正書。又唐·孫過庭《書譜序》中所雲:“元常專工于隸書”,那又是指的八分楷法。
八分兼稱隸書,直至消亡,沒有取消這兼名(也是正名)。正書則到後來完全擺脫了隸名。大約北宋以來,又改稱為楷書了。
八分、正書可以統稱隸書,已如上述,但秦、漢隸書卻不能叫做八分或正書。這個問題起初在梁·庚肩吾的《書品論》中出了一些混亂現象,如他說∶“程邈所作……曰隸書,今時正書是也。”他的意思實在是說那時正書也可以叫做隸書,但語氣含糊,很容易使人倒轉過來誤認為隸書也可以叫正書,到唐張懷瓘的《書斷》“隸書序傳”中,更加重了這個混亂,他在承認程邈造古(秦漢)隸的前提下,又把晉到唐的一些工寫正書(今隸)者——如王羲之、獻之以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系在程邈名下成為古(秦漢)隸的子孫,他不分古(秦漢)隸、今隸,這正是唐代把古(秦漢)隸全部改稱八分,之後又把隸之一名完全讓給正書的原因。
早在西漢時又曾把隸書稱為真書,如《史記》“三王世家”中褚少孫說∶“論次真草诏書。”又《後漢書》卷一四“董祀妻(蔡琰)傳中也有“真、草惟命”之語。當時雖然已有八分楷法,我估計這個“真”還是指的古隸體。稍後晉劉邵“飛白書勢”中亦雲“索草、鐘真”,又唐·孫過庭《書譜序》中論鐘、張書體時也說∶“拟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那裡的“真”,可能已為章程書一一八分楷法了,因為其中有時間前後之不同。至晉簡文帝司馬昱“答湘東王論王羲之書”中所雲∶“真草皆得。”又唐·李嗣真《書後品》論虞世南書法時引用蔡琰“真草惟命”之語,則都又稱之于正書了。就此可見他們所說的真書,即是說“正體字”,它可以把隸、八分、正書全都包括進去,不像後世那樣隻把真書代替正書。
楷書是有模楷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在漢代也是“正體字”的别稱,六朝人仍習慣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都雲∶“誕字仲将,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内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這些概念不弄清楚,勢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問題也永遠混淆不清,一無是處了。
“真書”指的是什麼
在書法藝術的曆史長河中,"真書"這個術語承載着豐富的内涵。它起源于漢魏時期,是一個過渡性的楷體,又因其楷中有隸的風格,被尊稱為"正書"。這一階段的書體可以細分為兩個主要流派:北碑和南碑。北碑,以北魏碑書為代表,深受佛教文化影響,因其主要以北魏碑書聞名,故又稱"魏碑"。南碑則涵蓋了東晉至南朝各朝代的碑刻書法。
楷書,作為中國書法五大體之一,其演變曆程中,"真書"曾是其早期的别稱,源自隸書的演變。廣義上講,楷書包括了北魏碑書,但狹義上則特指唐代确立的嚴謹楷書标準,如歐陽詢、虞世南等人的作品。這一時期,隸書曾被稱為八分,與正書混稱,但到了中唐以後,正書才恢複其本名,而隸書的稱呼則被逐漸淡出。
“真書”這一名稱在曆史上曾有過多種理解。羊欣和孫過庭的著作中提到的"隸、草"或"草、隸",實際上涵蓋了草書和正書。而"隸書"這一稱呼,最初包括了八分和正書,但在唐代,古隸逐漸被區分出來,八分和正書的區别愈發明顯,隸書的稱呼主要留給正書,直至北宋時期,楷書成為主流,"真書"之名也随之淡出曆史舞台。
早期的"真書"曾指代古隸,如《史記》和《後漢書》中的記載,與八分楷法有所區别。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真書"的含義擴展,包括了正體字的範疇,無論是在晉代的鐘、張書體,還是在唐代的書法評價中,"真書"都成為正統書法的代名詞。它不僅涵蓋了隸書,也包括了後來的楷書形式,與後世僅将真書理解為正書有所不同。
楷書,顧名思義,意味着規範和模範,它在漢代就被稱為"正體字",并在六朝時期被廣泛使用。盡管名稱有所變化,但實質上,楷書的内涵始終保持着對書法規範的追求。理解這些不同曆史時期的書體名稱及其演變,對于深入研究書法藝術的演變和發展至關重要。
書法中真體字指什麼字體
1、真體字是指中國繁體字的正楷體。
2、書法字體,就是書法風格的分類。就像自然科學對動物、植物的分科,如貓、虎、豹等,都屬貓科動物。書法字體,傳統講共分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也就是五大類。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幹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分魏碑唐楷之分,又有二王體、瘦金體之說。
什麼樣書法叫真書
真書,又稱楷書,指從漢魏到隋唐以前的過渡性楷體,又稱為“正書”。其特征是楷中有隸。真書又分“北碑”和“南碑”。北碑,是指北魏、北齊、北周的碑書,是佛教盛行的産物,因其中以北魏碑書居多,故又稱之為“魏碑”。
楷書也是一種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二》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為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并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為流外勳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