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玺有哪些(禦玺含義)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升龍禦玺劃分學校是哪些
  2. 故宮博物院裡都有哪些玉玺
  3. 禦玺和玉玺有什麼區别
  4. 玉玺和玉玺有什麼區别
  5. 曆史上有幾個禦玺

升龍禦玺劃分學校是哪些

升龍禦玺劃分的學校包括鄭州市第四中學、鄭州市回民中學等。

升龍禦玺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區域,其劃分的學校通常是基于地理位置和教育資源的分布。其中,鄭州市第四中學和鄭州市回民中學等位于該區域。這些學校不僅承載着豐富的教育傳統,也是當地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鄭州市第四中學,作為一所曆史悠久的學校,擁有優良的教育傳統和教學質量。多年來,該校緻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在體育、藝術等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現。

鄭州市回民中學則是以其獨特的民族教育特色而著稱。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多元化的發展,緻力于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群體的教育需求。學校的教學設施完備,師資力量雄厚,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這兩所學校都緻力于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多元化的教育環境,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升龍禦玺劃分的學校還包括其他教育機構,這些學校共同構成了該地區豐富的教育資源網絡。

故宮博物院裡都有哪些玉玺

交泰殿

交泰殿為北京故宮内廷後三宮之一,位于乾清宮和坤甯宮之間,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

清朝,于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玺,每方玉玺都有專門的用途。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鑒于明代宦官專權的教訓,規定宦官不得幹預朝政,所立“内宮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後的冊立、寶安設殿内左右

上。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後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交泰殿

清二十五寶玺

寶玺。寶玺者何?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無玺書則王言無以達四海,無印章則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屬,此秦漢以來之事也。(《明清帝後寶玺》弁言朱家溍)皇帝、皇後、皇太後所佩謂玺,印是大臣所用。是有規矩的。

簡介

中國清朝皇帝發布诏書、谕時钤用的印章,俗稱25寶。清初寶玺有29種,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根據《周易·大衍》“天數二十有五”的記載,希望清朝也能傳至25世,因而欽定寶玺為25種,即清二十五寶玺。北京館藏寶玺主要藏于故宮博物院,主要是明清兩代的遺存。其質地除了玉(白玉、青玉、碧玉、翡翠等)外,還有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木(檀楠木、竹根等)、骨(象牙、駝骨等)、金屬(金、銀、銅等)等。由此可見,寶玺非“玉”玺,而是“禦玺”。

規格用途

(1)大清受命之寶白玉質面14厘米見方,通高12厘米,紐高8.2厘米以章皇序之用

(2)皇帝奉天之寶碧玉質面14厘米見方,通高15.2厘米,紐高11.5厘米以章奉若之用

(3)大清嗣天子寶鎏金質面7.9厘米見方,通高7.6厘米,紐高5厘米以章繼繩之用

(4)皇帝之寶青玉質面12.5厘米見方,通高9.5厘米,紐高6.3厘米以布诏赦之用

(5)皇帝之寶栴檀香木質面15.5厘米見方,通高16.6厘米,紐高11厘米以肅法駕之用

(6)天子之寶白玉質面7.8厘米見方,通高6.4厘米,紐高4.2厘米祭祀百神之用

(7)皇帝尊親之寶白玉質面6.8厘米見方,通高6.1厘米,紐高4.3厘米以章奉若之用

(8)皇帝親親之寶白玉質面7.2厘米見方,通高7.7厘米,紐高4.2厘米以展宗盟之用

(9)皇帝行寶碧玉質面15.6厘米見方,通高13厘米,紐高7厘米以頒錫赍之用

(10)皇帝信寶白玉質面10.5厘米見方,通高6.5厘米,紐高5厘米以征戎伍之用

(11)天子行寶碧玉質面15.5厘米見方,通高13.8厘米,紐高7.8厘米以冊外蠻之用

(12)天子信寶青玉質面12.1厘米見方,通高8.5厘米,紐高4.5厘米以命殊方之用

(13)敬天勤民之寶白玉質面10厘米見方,通高9.8厘米,紐高5.3厘米以饬觐吏之用

(14)制诰之寶青玉質面13厘米見方,通高14.7厘米,紐高8.5厘米以谕臣僚之用

(15)敕命之寶碧玉質面11.3厘米見方,通高9厘米,紐高5.5厘米于诰敕谕旨上钤用

(16)垂訓之寶碧玉質面13厘米見方,通高10.5厘米,紐高5.9厘米以揚國憲之用用

(17)命德之寶青玉質面13厘米見方,通高10.4厘米,紐高6.2厘米獎勵忠良之用

(18)欽文之寶墨玉質面11.7厘米見方,通高9.8厘米,紐高5.5厘米專钤于有關文教之谕旨(19)表章經史之寶碧玉質面15.3厘米見方,通高13.2厘米,紐高7厘米以崇古訓之用(20)巡狩天下之寶青玉質面15.3厘米見方,通高13.3厘米,紐高7.3厘米以從省方之用(21)讨罪安民之寶青玉質面15.3厘米見方,通高13.9厘米,紐高7.5厘米以張戎伐之用(22)制馭六師之寶墨玉質面17厘米見方,通高10.8厘米,紐高6.6厘米以整戎行之用(23)敕正萬邦之寶青玉質面13厘米見方,通高10.7厘米,紐高6.3厘米以诰外國之用(24)敕正萬民之寶青玉質面12.6厘米見方,通高10.4厘米,紐高6.2厘米以诰四方之用(25)廣運之寶墨玉質面19厘米見方,通高15.6厘米,紐高9厘米以謹封識之用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禦玺和玉玺有什麼區别

【詞目】:玉玺

【拼音】:yù xǐ

【釋義】:指皇帝的玉印。

【語出】:

《史記·秦始皇本紀》:“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玉玺。”

李商隐《隋宮》詩:“玉玺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基本解釋

[imperial jade seal]專指皇帝的玉印

詳細解釋

專指皇帝的玉印。始于秦。據漢蔡邕《獨斷》載:“天子玺以玉螭虎紐。古者尊卑共之……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玺,又獨以玉,羣臣莫敢用也。”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二》:“徐令《玉玺記》:‘玉玺者,傳國寶也。

秦始皇取藍田玉,刻而為之。面文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

這是正規的,而禦玺::百度百科尚未收錄詞條“禦玺”。看看吧,沒有!!這個一般不好搜,不是正規的寫法!!

玉玺和玉玺有什麼區别

請問你是想問“禦玺和玉玺有什麼區别”嗎?兩者的區别有:使用對象不同、字面意思不同、地位不同。

1、使用對象不同:禦玺是皇室專用的印章;玉玺是皇帝專用的印章。

2、字面意思不同:禦玺中的禦字指的是皇帝;玉玺中的玉字指的是這方大印是由玉打磨而成。

3、地位不同:禦玺是皇帝的代表;玉玺是皇權的象征。

曆史上有幾個禦玺

秦的那顆“傳國玺”在劉裕滅後秦後被帶回了建康(今南京),東晉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銷毀了它。東晉的那顆後來流入北齊。因為後燕的那顆在亡國後已輾轉落入北周,北周滅北齊後,又将東晉假造的那顆“皇帝壽昌”玺毀了。于是,三顆假玺隻剩當初後燕慕容垂制的那顆,假到此時也就算是真的了。

這顆玉玺經北周、隋,隋滅,隋炀帝楊廣皇後蕭氏攜玺及部分皇室人員流亡突厥。唐貞觀四年,蕭後攜玺歸唐。

唐末,玉玺為後梁朱溫所得,傳于後唐。一直傳到五代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為石敬瑭圍困自焚後,這顆玉玺也下落不明了。

後晉時北遼大舉入侵,多次搶掠,傳國玉玺至此不見載于文獻。

北宋趙匡胤以後的皇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顆,但卻沒了傳國的玉玺。雖然後來的王朝也多有聲稱發現傳國玉玺的,但那都是都是民間僞造仿刻之作,為了證明自己“受命于天”而編造出來騙人騙己的,官吏借此以讨好皇帝罷了。

宋紹聖年間,鹹陽獲一方“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璃紐盤”的玉印,經當朝十三名學士官員的考證,認為是真秦制傳國玺。明孝宗皇帝也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玺,孝宗皇帝認為是假的而沒有用它。

清初時,故宮藏有禦望三十九方,其中一方被人稱為傳國玺。而公元1746年,經乾隆皇帝欽定,證實是一塊赝品。直到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儀被逐出宮時,警察總監張壁和鹿鐘磷等人仍在追索這塊鑲金王玺。

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制定了清代的二十五顆傳國玉玺,它們至今仍存放在故宮交泰殿裡。其玉玺的圖案格式基本由滿漢對照文字組成,其中右側為漢文,左側為對應的滿文,二十五顆用途各不一,乾隆親修《交泰殿寶譜》說明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