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有哪些流派
1.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
在中國古代,先秦時代是一個政治文化迅速發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紛呈,形成了百家争鳴的局面。其中,儒家、法家、道家是影響最深遠的三個流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主張仁義孝悌,強調君臣、父子、兄弟之間的道德義務。孟子進一步提升了民衆的地位,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儒家主張以仁政治國,反對過度剝削壓迫,提倡富民、惠民的政策。在秦朝,儒家思想已經得到廣泛傳播,并對國家制度和社會穩定産生了顯著影響。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他主張無為而治,強調道法自然。道家認為,如果君主能夠遵循自然之道,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社會和諧。在西漢初年,統治者大多以道家思想作為主要管理思想,道家思想對國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論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韓非子等。法家主張以法治代替禮治,強調法律的統一和嚴格執行。法家認為,君主應擁有立法和司法權力,同時使用一些手段對屬下進行考核和考驗,以維護君權的威嚴。
除了儒、道、法三家,先秦時期還有陰陽家、名家等其他學派。陰陽家的鄒衍提出了五德思想,為後世帝王統治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和惠施,則研究名辯之學,對中國政治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
2.先秦平民政治與士風的形成
在先秦時代,失勢貴族和平民通過遊說宣傳自己的政治觀點和主張,影響政治決策。這種參與政治的方式,被稱為“門客政治”。在這種風氣下,個人的尊嚴和自由人格得到了重視,形成了獨特的“士風”。
士風具體體現在:一、重視個人尊嚴;二、個人尊嚴需要通過個人道德來維護;三、個人道德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
士風傳承千年,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個時代,士風的内涵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始終強調以嚴守個人道德和價值觀的方式,維護個人尊嚴和意志。
教育發展曆史上有哪些重要流派
教育學的五大發展階段分别是:萌芽階段、創立階段、科學教育學階段、多元發展階段、教育學的分化與拓展階段。和20世紀的五大教育流派分别是:實驗教育學、文化教育學、實用主義教育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批判教育學。
教育學的五大發展階段
1、萌芽階段(古希臘、古羅馬到英國内戰之前)
教育學作為一種思想和想象,零星記載于當時的思想家、哲學家的言論和著作中,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裡士多德的《政治學》,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中國戰國時期的《學記》、《論語》和《孟子》、韓愈的《師說》。也常見于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許多思想家們的哲學、社會學論著中。
2、創立階段(17至18世紀)
1623年,弗蘭西斯·培根發表《學術的進展》,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從其他科學中分離出來。1632年約翰·阿摩司·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出版,标志着教育學成為了一門獨立學科。
還有一些思想家以自然主義為指導,對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都有較為豐富的論述,如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話》,盧梭的《愛彌爾》等。
3、科學教育學階段(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
18世紀末,教育學以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為基礎,形成初步理論,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在大學講台上。伊曼努爾·康德,是最早在大學裡講授教育學的學者之一。他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須成為一門科學。1806年,約翰·弗裡德裡希·赫爾巴特發表《普通教育學》,标志着科學教育學的建立。
4、多元發展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實驗教育學的代表梅伊曼和拉伊,突破此前的理性主義研究傳統,堅持科學主義研究,把實驗心理學的觀察、實驗、統計方法引入教育學研究,倡導通過科學意義上的觀察、實驗方法來研究和建構教育學的理論和體系。
5、教育學的分化與拓展階段(20世紀中期至今)
20世紀的五大教育流派
1、實驗教育學
實驗教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用自然科學的實驗法研究兒童發展及其與教育的關系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教育學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綱要》及拉伊的《實驗教育學》。
2、文化教育學
文化教育學又稱精神科學教育學是19世紀末以來出現在德國的一種教育學說,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爾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爾泰的《關于普遍妥當的教育學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與文化》、利特的《職業陶冶、專業教育、人的陶冶》等。
3、實用主義教育學
實用主義教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國版"教育學,對世紀整個世界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發展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經驗與教育》,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等。
4、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包括兩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對教育問題的論述,也就是他們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學家們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對現代教育一系列問題的研究結果。
5、批判教育學
批判教育學是20世紀70年代之後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也是當前在西方教育理論界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對于教育諸多問題的研究都有比較廣泛和深刻的影響。批判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鮑爾斯、金蒂斯、阿普爾、吉魯、法國的布厄迪爾等,代表性著作有鮑爾斯與金蒂斯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布厄迪爾的《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産》等。
總結:從17世紀誇美紐斯到18世紀末赫爾巴特往往被認為是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重要時期,在充分理解這一時期西方教育史的基礎上來理解教育學的産生對于教育學理論的深化是十分有意義的,也是教育學原理的概述部分的重要組成。
19世紀的教育學制度和思想,基本上在赫爾巴特建立的框架之下發展,但是到了20世紀,随着西方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的發展為教育活動的開展産生了新的要求,因此,新的教育學流派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20世紀的各個教育學流派不僅對當時産生了重要的影響,很多觀念依然對當前和未來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有着重要的意義。
教育學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教育學主要流派分為實驗教育類、文化教育類、實用主義、制度教育類、馬克思教育類、批判教育類。
一、實驗教育類
實驗教育學反對傳統教育學思辯式的和經驗式的研究方法,比較強調定量研究的方法,但由于受實證主義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其倡導的實驗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文化教育類
文化教育學深刻影響了德國乃至世界20世紀的教育學發展,在教育的本質等問題上給人以許多啟發,不足之處是思辯氣息很濃,在解決現實的教育問題上很難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
三、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教育學以美國實用主義為文化為基礎,是美國資本主義精神的教育學表達,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理念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不足之處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系統知識的學習,忽視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校的特質。
其影響在50年代以後逐漸減弱,但在強調知識創新及學生探究、創造素質培養的20世紀末,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又出現了複興的迹象。
四、制度教育類
制度教育學關注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重視教育的外部環境特别是制度問題對教育的影響,促進了教育社會學的發展。但是,制度教育學過分地依賴精神分析理論來分析制度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
五、馬克思教育類
馬克思主義的産生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實際教育學研究過程中,許多人沒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往往犯一些簡單化、機械化的毛病,這是我們在學習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時應當特别注意的。
六、批判教育類
20世紀70年代後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也是當前在西方教育理論界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鮑爾斯、金蒂斯、阿普爾、吉魯,法國的布厄迪爾等。
代表性著作有鮑爾斯與金蒂斯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1976)、布厄迪爾的《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産》(1979)、阿普爾的《教育中的文化與經濟再生産》(1982)、吉魯的《教育中的理論與抵制》(1983)等。
擴展資料:
一、教育學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21世界範圍内教育學的理論的來源,研究實踐的領域依然是把西方自然科學研究成果應用于經濟發展為核心的以學校教育為主要手段的發展模式上,這種模式對發展經濟中國家特别是中國所起的巨大作用和貢獻是不言而知的,眼前的問題是素質教育,是人格魅力問題。
社會解決經濟問題後如何實現健康發展問題,這應該是未來教育學應該考慮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健康是生理、心理和适應力的結合體,不健康的人群不僅僅傷害自己和别人。
也在破壞和浪費人類地球上的資源和财富,所有不健康的現象和行為給人們帶來的損失和負面消極影響絕對不亞于物質财富。人的思想意識的教育問題,西方經濟和社會學家們是不能也沒有徹底解決的。這就是教育發展的方向。
人的知識,能力,技能和思想境界及幸福和諧的家庭,加上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個人偉大成就的根本,以學校和社會主流,以應試和經濟為表象的教育是不太适應時代發展潮流的。研究素質教育的理論及具體實踐方式是教育的重心。
完成教育中心的轉移問題是面臨當代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問題。這是個本世紀必須要解決的共識問題。
二、學科基礎
1、科學基礎
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産生,為教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産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任何一門學科的獨立性,首先取決于它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或者說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
2、社會基礎
教育是廣泛存在于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為了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必須對其進行研究,經過長期積累而成為教育學特定的研究對象。
特别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實踐的發展,對于教育學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人們深入研究的教育問題很多。
例如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以及反映中國特色的各種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問題等。
教育學是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