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龍頭龜身,背着石碑,是什麼意思
龍頭龜身是叫——赑屃
龍龜,亦稱“赑屃”(bixi),霸下,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瑞獸,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頭是龍,身為龜,為純陽之神獸,能辟邪、制煞、化沖、解厄、鎮宅、招财、聚财,是權力和長壽的象征。有說由四大神獸中「玄武」演化而來,也有說由圖騰直接結合而來。
龍龜,相傳為古代神龍所生之子,背負河圖洛書,揭顯天地之數,物一太極,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世。龍龜是龍神和靈龜的化身。明楊慎《升庵外集》有雲:“傳說龍生九子,龍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由于“赑屃”頭為龍,身為龜,所以民間又稱之為“龍龜”。
風水學上有四靈祥瑞「龍、鳳、麒、龜」,其中“龍”代表九五至尊,表示尊貴,能招貴人防小人,且旺财。”龜〃代表長壽、祥和,具有化煞的作用。而龍龜是龍和龜的結合物,因此更具有靈瑞之氣。是古代皇帝最鐘愛的吉祥物之一,為解災化煞、增強人緣、多逢貴人最強之風水寶器。北京的紫禁城門口就安置了一對龍龜坐鎮。
此外由于”龍龜〃與”榮歸〃同音,龍龜也代表「衣錦還鄉,榮歸故裡」。對于出外打拼的”出外人〃,或每日要面對業績壓力的業務人員,也可助業績蒸蒸日上,财源廣進,榮譽歸來(榮歸)。
龍頭龜身是什麼神獸放在家裡什麼位置好
龍頭龜身的神獸被稱為龍龜,也作“赑屃”或“霸下”。據傳,龍龜是龍生九子之一,具有龍頭和龜身,象征着陽剛之氣,能夠驅邪、制煞、化解沖突、提升運勢、鎮宅、招财和聚财。它是權力和長壽的象征。在古時候,隻有官至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讓龍龜作為碑座的馱獸。龍龜背負着河圖洛書,象征着天地之間的知識,能夠洞察天文地理,調和人間事務。龍頭代表賜福,龜背和龜尾則具有制煞解厄的功效。在風水學中,龍龜被認為具有強大的鎮宅和化煞能力。利用龍龜來鬥三煞,不僅能夠化解兇氣,還能吸引财運,正如風水學中所說:“要快發,鬥三煞”。将龍龜放置于當年三煞方位的對立面,可以起到化解煞氣的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招财。如果将龍龜放置在财位,可以催旺财運;放置在三煞位或潮濕的地方效果更佳,這不僅能化解口角和增強人緣,還能促進健康。特别是對于那些需要經常接觸水的人,如從事航海工作、經常出差旅行的人,擺放龍龜可以保佑他們平安,防止遭遇小人的暗算,并起到招财的作用。除了上述功能,龍龜還被認為能夠鎮宅、化煞、辟邪和祈福。請注意,以上信息僅供參考,龍龜作為文化象征,其含義和象征意義會因不同的文化和曆史背景而有所差異。因此,在解讀龍龜時,應結合具體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來進行。
龜身龍頭的神獸是什麼
龜身龍頭是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龜趺、填下、龍龜等,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六子,樣子似龜,喜歡負重。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着頭,四隻腳頑強地撐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總是不停步。
擴展資料:
霸下又稱石龜,中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迹勝地中都可以看到。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着北京城之說。
台灣存有清乾隆皇帝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特賜十塊以金門“麻糬石”雕刻而成的龜趺禦碑。每塊碑高3.1米,寬1.4米,漢文滿文并列。不料運抵台南府時,其中一座龜趺落入海中,直到一百多年後,才又被人發現,供奉在保安宮内。其餘九座則在赤崁樓中保存。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霸下
中國網——赑屃_中國國情
龜身龍頭是什麼神獸
赑屃。赑屃,拼音為bìxì,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祥獸,外形為龍首龜身也被稱為龍龜,善于馱重物,因此常常被用來馱負碑石。在古代,人們為了紀念死去的帝王或者聖賢,會立下巨大的石碑,這些石碑通常都會放在赑屃的背上,以此寓意依靠赑屃的神力,可以使碑文流傳千古,永不消失。在《西京賦》《廣韻》《營造法式》等古籍中均有關于赑屃的記載。
龍的九子分别有:
囚牛:喜歡音樂,常蹲在琴頭上欣賞音樂,因此琴頭上常刻有他的形象。
睚眦:喜歡戰鬥,常被刻畫在刀環、劍柄吞口中,增加了武器的威嚴感。
嘲風:喜歡冒險,常被描繪在建築物的角落上。
蒲牢:受到打擊就會大聲吼叫,常被用作大鐘的提梁獸鈕。
狻猊:形似獅子,喜歡煙火,常被雕刻在香爐足上。
赑屃:形似龜,喜歡負重,常被用作碑座的支撐。
狴犴:形似虎,喜歡訴訟,常被描繪在監獄的大門或官府的正堂兩側。
負屃:身似龍,喜歡文學,常被描繪在石碑的頂部。
螭吻:口潤嗓粗,喜歡吞咽,常被用作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寓意防火消災。
龍頭龜身是什麼
龜身龍頭是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龜趺、填下、龍龜等,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六子,樣子似龜,喜歡負重。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着頭,四隻腳頑強地撐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總是不停步。
擴展資料:
霸下又稱石龜,中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迹勝地中都可以看到。在拆除北京舊城牆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牆下各發現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着北京城之說。
台灣存有清乾隆皇帝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特賜十塊以金門“麻糬石”雕刻而成的龜趺禦碑。每塊碑高3.1米,寬1.4米,漢文滿文并列。不料運抵台南府時,其中一座龜趺落入海中,直到一百多年後,才又被人發現,供奉在保安宮内。其餘九座則在赤崁樓中保存。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霸下
中國網——赑屃_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