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徐悲鴻有哪些作品
徐悲鴻的主要作品包括《奔馬》、《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士》、《九方臯》等。
《奔馬》是徐悲鴻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他以馬為題材,通過筆墨的揮灑,展現了馬的力度與精神,寓意着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人生态度。他的馬畫風格獨特,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素描技巧,使馬的形象更具立體感和動态美。
《愚公移山》是徐悲鴻的一幅大型曆史畫作,取材于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表現了愚公堅韌不拔的精神,以此寓言傳達他對民族自強不息的期望。畫面中的愚公形象堅定有力,象征着中國人民面對困難時的頑強意志。
《田橫五百士》則是徐悲鴻以秦末楚漢相争時期的曆史故事為背景創作的,描繪了田橫及其部下的忠誠與英勇。這幅作品規模宏大,人物刻畫生動,展現了徐悲鴻對于曆史題材的深刻理解和藝術表現力。
《九方臯》是徐悲鴻以古代伯樂相馬的故事為題材,通過對人物與馬匹的細膩描繪,傳遞出識人才、重本質的主題,體現了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這些作品都是徐悲鴻藝術生涯中的代表作,不僅在藝術上具有高度,也在文化意義上承載了深遠的内涵。
徐悲鴻有哪些代表作
徐悲鴻作品
自畫像素描 1925年
法國工人素描早期
馬夫和馬素描早期
男人體素描 1924年
女人體素描 1925年
女人體水彩早期
撫貓女人油畫 1924年
陳散原像油畫 1929年
桂林風景油畫 1934年
庭院油畫 1942年
徐夫人像油畫 1947年
九方臯國畫 1931年
風雨雞鳴國畫 1937年
漓江春雨國畫 1937年
負傷之獅國畫 1938年
群馬國畫 1940年
愚公移山國畫 1940年
靈鹫國畫 1942年
奔馬國畫 1953年
徐悲鴻的代表作品
徐悲鴻的代表作品有:《奔馬圖》、《九方臯》、《負傷之獅》、《愚公移山圖》、《田橫五百士》等。
1、《奔馬圖》
這幅畫是徐悲鴻于1941年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于徐悲鴻紀念館。這幅畫繪一由遠而近,飛奔而來的駿馬。畫中的馬肌肉強健,腹部圓實,頭略向右傾,鼻孔略大。這匹馬正騰空而起,昂首奮蹄,鬃毛飛揚,精神抖擻,意氣風發。
2、《九方臯》
這幅畫是1931年徐悲鴻創作的中國畫。紙本設色,縱139厘米,橫351厘米,徐悲鴻紀念館藏。此畫取材于《列子》所載的九方臯相馬的故事,畫中人物和馬匹都采用的是飽滿宏大、莊嚴穩定的構圖,筆墨上也表現出了徐悲鴻高超的技巧,其中在九方臯身上的用筆特點突出,而在駿馬身上則用墨更為彰顯,一張一弛,極具特色。
3、《負傷之獅》
這是一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傑作。畫中的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準備戰鬥、拼搏,蘊藏着堅強與力量。
4、《愚公移山圖》
徐悲鴻先生曾畫過三幅《愚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創作的。《愚公移山》極具現實意義。這幅畫是徐悲鴻投入最大熱情、傾注最多心血的作品之一。事實上,徐悲鴻幾乎終其一生都在頌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5、《田橫五百士》
這幅畫是畫家徐悲鴻1930年完成的大型曆史題材布面油畫。該畫現藏于北京徐悲鴻紀念館。畫面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别的場面,着重刻劃了不屈的激情,表現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鮮明主題。徐悲鴻創作此畫時,正值中國政局動蕩,日寇開始在中國橫行,徐悲鴻意在通過田橫故事,歌頌甯死不屈的精神。
徐悲鴻的代表作有哪些
主要作品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态。
《奔馬圖》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争正處于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争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占,正在馬來西亞槟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幹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幹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于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群馬》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踯躅回顧,蕭然寡俦"之态。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
群馬
術家不應局限于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将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隻是少了焦慮悲怆,多了歡快振奮。
《珍妮小姐畫像》
《珍妮小姐畫像》為畫家徐悲鴻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鴻時年44歲。此作品是徐悲鴻為了支持國内抗戰,而在南洋舉行義賣募捐時的作品。畫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廣東,為當時星洲名媛。這幅肖像是其男友——當時比利時駐新加坡副領事勃蘭嘉,委托徐悲鴻所作。畫中珍
妮小姐栩栩如生,身着白色立領旗袍,安然的坐在南洋特有的藤椅上,畫面定格在她回眸的一瞬,面容恬靜,溫婉典雅,時髦的卷發和她手中的書本還有她的坐姿,無不充分展現了珍妮小姐作為海外華僑女性的時尚、優雅和自信的美。這幅作品不動聲色的融合了西方油畫的寫生和中國傳統水墨的渲染、白描技法于一體,突破了傳統肖像畫的東西界限,極具藝術特色和感染力。據記載,此畫完成後得到衆人贊賞,勃蘭嘉為徐悲鴻的才華贊歎不已,曾專門舉辦了盛大的畫作揭幕儀式,珍妮小姐也是喜愛有加,在作品完成後慷慨解囊,盡一己之力捐款救國。在當時傳為佳話。此畫得到畫籌四萬新币,為這一時期與南洋募捐中畫籌最多的一幅(總數為十一萬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鴻本人也是非常滿意這幅作品,特意請攝影師為其和畫作拍照留念,後成為《悲鴻在星洲》一書的封面。
《九方臯》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
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耶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其擔纏
九方臯
薪菜者,有九方臯,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臯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臯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田橫五百士》
這幅《田橫五百士》是徐悲鴻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記·田儋列傳》。田橫是秦末齊國舊王族,繼田儋之後為齊王。劉邦消滅群雄後,田橫和他的五百壯士逃亡到一個海島上。劉
邦聽說田橫深得人心,恐日後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橫的罪,召他回來。《史記·田儋列傳》原文這樣記載:"……乃複使使持節具告以诏商狀,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洛陽。……未至三十裡,至屍鄉廄置,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止留,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則聞田橫死,亦皆自殺,于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餘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可見徐悲鴻作此畫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橫等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節",畫家着意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别的戲劇性場景來表現。這幅巨大的曆史畫滲透着一種悲壯的氣概,撼人心魄。畫中把穿绯紅衣袍的田橫置于右邊作拱手訣别狀,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似乎對茫茫天地發出诘問,橫貫畫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組群,則以密集的陣形傳達出群衆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婦擁着幼小的女孩仰視田橫,眼神滿含哀婉凄涼,其雕塑般的體積,金字塔般的構架無疑使我們想起普桑、大衛的繪畫。普桑喜用的紅、黃、藍三原亦在徐的畫面中占主導地位,突出了田橫與青年壯士之間的對答交流。背影襯以明朗素淨的天空,給人以澄澈肅穆的感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正是德國古典病态學家溫克爾曼所提倡的藝術格調。
欣賞徐悲鴻的畫時,會發覺畫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腳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陰森鋒利的長劍構成了一種畫面節奏,寓動于靜,透出一種英雄主義氣概。在當時流行現代主義藝術之風的中國,徐悲鴻堅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現實主義立場,借曆史畫來表達他對社會正義的呼喚,這些猶如黑夜中的閃電劃亮天際,透出黎明的曙光。
《負傷之獅》
創作于1938年,當時日寇侵占了我大半個中國,國土淪喪,生靈塗炭,徐悲鴻怨憤難忍。他畫的負傷雄獅,回首跷望,含着無限的深意。他在畫上題寫:“國難孔亟時與麟若先生同客重慶相顧不怿寫此以聊抒懷。”表現了作者愛國憂時的思想。這是一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傑作。中國被稱作東方的“睡獅”,現在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國土,“睡獅”已成了負傷雄獅。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準備戰鬥、拼搏,蘊藏着堅強與力量。
《愚公移山圖》
此幅《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衆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
民大衆去争取最後的勝利。
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匮乏,徐悲鴻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赈濟災民。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鏟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于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徐悲鴻有哪些作品 徐悲鴻的作品有哪些
1、《奔馬圖》。《奔馬圖》是徐悲鴻先生在1941年的秋季創作的,作品中運用了飽滿且奔放的墨色來勾勒馬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線條剛勁有利,富于動感。整體畫面有着很強的頭上感,讓人感覺馬要沖破畫面。
2、《珍妮小姐畫像》。《珍妮小姐畫像》是徐悲鴻先生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這幅畫作創作與1939年,畫中的女子珍妮小姐是當時星洲名媛。後來,抗戰期間,徐悲鴻為了支持國内抗戰而将此畫義賣捐贈。
3、《負傷之獅》。《負傷之獅》是徐悲鴻在1938年創作的,當時的中國被日寇侵占打扮,國家淪喪,生靈塗炭,徐悲鴻悲憤不已,創作出這幅作品。畫中的雄獅負傷,正在回收翹望,其中蘊含着無限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