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隸書”這種字體盛行于哪個朝代為什麼叫“隸書”
盛行于漢代,故書法界稱“漢隸唐楷”。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字形優美,扁而較寬。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但指出“隸”字亦有“附屬”的含意,可能意為篆字之衍生。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産生重大的變化,産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産生了衆多風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指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飛動,姿态優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畫和結構兩個方面。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調正筆畫斷連。省減筆畫結構等等。其中以橫向取勢和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态兩面點最為重要。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而毛筆的柔軟性以使漢字筆畫産生了粗細方圓。藏露等各種變化。還有字距寬。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漢隸表現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精美絕倫。而在碑刻中更顯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牍。魏晉南北朝隸書大多雜以楷書筆法;唐朝隸書不乏徐浩等書家。宋元明三朝的隸書也難振漢隸雄風。直至清朝。漢隸才得以複蘇。有餘農、鄧石如、何紹基等,别有建樹。
行書始于哪個朝代
早期出現的行書,并不像後來成熟時期的行書那樣。西漢末到東漢期間,正是隸體向楷、草、行書過渡階段,所以行書結體也帶有這種特點。如東漢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簡(圖40),永和二年簡(公元137年)(圖41),晉人書《李柏帖》(圖42)。這些作品可說都是民間的初期行書實物,在這基礎上,才能出現東晉以後王羲之等一代成熟的行書作品。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源流與沿革之行書的起源
初期這種行書,結體和筆法帶有過渡體的意味,風格上稚拙,而在寫法上帶有簡便結體和章草連帶的運筆,已具有行書的特點。但是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演變來的,這種說法可能不很貼切。從行書發展來說,楷、行書是同時從隸體蛻變出來的不同寫法,在發展過程的初期即相互影響,而行書成熟卻比楷書快,草書章草變為今草也比楷書快。從章草到今草大約到漢末、三國、西晉就已經成熟了,才有東晉以後高度成熟而藝術化了的行草書産生。那麼,這種現象是怎樣産生的呢?在隸書向楷書過渡中,雖然楷書比隸書寫起來方便,去掉了波捺筆,沒有了蠶頭燕尾,但仍然要一筆一畫地寫;而行草書寫起來随意,減畫連筆,又有藝術氣質,省力省時,不論民間的實用需要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都喜愛書寫,所以行草書比楷書發展得快、成熟得早就不難理解了。據書論文獻記載,王獻之曾向其父王羲之建議說:“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僞略之理,極草縱之緻,不若稿行之間,于法往殊,大人宜改體。”(張懷瓘《書議》)也就是說,章草此體不盡逸意,不如運用簡便結構的道理,吸取今草書放縱的寫法,創造一種行草之間的書體。這種書體實際上就是行草書,可見行書更帶草體的書體自東晉以後才進一步得到發展。這種書體更加流便飄逸,進一步擺脫了隸書、章草的影響,成為一種前無古法的新行草書,使東晉書法出現了高峰,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
行書盛行于哪個朝代 行書盛行于哪個朝代,有什麼特點
1、行書起源于漢代,是以正書為基礎,簡化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
2、行書的發展曆經了階段變化。其中漢末年間是行書的創始階段,魏晉時期為黃金期,唐朝為發展期,而宋朝則是高峰期,在當時各個書體中占主流地位。
3、“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會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會像楷書那樣端正。
行書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是哪個朝代
行書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是在晉代。
行書是介于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于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于楷書的稱行楷。
行書是繼草書、楷書之後,出現的一種書體。簡而言之是在楷書的基礎上加以小的變化,書寫起來很簡便的書體,故而與楷書相間流行開來。
最初的行書,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當時不僅已出現行書,且已有行書家。
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即公元147年至188年間)的劉德升,相傳行書為其所創。被後世稱為“行書鼻祖”。其行書雖然是剛剛開始創造的一種字體,但很漂亮。書法風流婉約,是當時僅有的一家。魏國的鐘繇,胡昭兩人因學劉德升的纡書筆法而著名。二人精研德升書法藝術的特點并達到較高的境界。
但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也是行書發展最輝煌的代表。
王羲之行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蘭亭序》被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在《蘭亭序》貼中,王羲之将其行書藝術發揮到極緻,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蘭亭序》帖為草稿,28行,324字,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曆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範。唐太宗李世民視《蘭亭序》為至寶,命人摹臨了許多副本分賜給近臣。
王羲之《蘭亭序》拓片
我國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哪個朝代
我國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商朝,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時期,統治者迷信,常用這些物品進行蔔筮活動,并将結果記錄在上面。
19世紀末期,甲骨文被大量發現,迄今為止已發現的甲骨大約有15萬片,4500多個單字,其中已經被識别的有1500多個。
甲骨文大量記錄了殷商時期的天文、氣象、曆法、地理、方國、征伐、
刑獄、農業、畜牧等方面的資料。就其特點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異體字較多,特别是一些會意字,古人隻求偏旁搭配起來表意明确。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隻占20%。
金文(鐘鼎文):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彜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
大篆的發展結果産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随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準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并。
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着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角變成有角。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書: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的狂草。草書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
楷書: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在唐朝開始盛行。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