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沿海地區夏天經常有台風

biang 中華百科 21

台風特指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強熱帶氣旋,是濕熱洋面與不穩定大氣催生出的劇烈天氣現象。從高空看,台風就是一個旋轉移動着的螺旋形巨大雲區,中心有個無雲的圓眼,稱作台風眼。整個台風系統的半徑從數百到上千千米不等。台風眼内一般風平浪靜,但其周圍卻是由高聳的雲牆圍繞形成的區域——台風眼壁,有極為猛烈的風雨。台風登陸造成風災最嚴重的地區往往是台風眼壁所過之處。

為什麼台風偏愛在夏天來襲?其他季節會不會有台風來犯?人們觀測發現,西北太平洋每年從1月到12月都可能有台風生成。例如氣象記錄顯示,1955年1号台風“Violet”生成于1月2日。但是由于夏季西北太平洋的天氣條件最容易滿足台風的生成條件,台風主要發生在5月到12月,尤其集中在7月到10月(占總數的70%)。這些熱帶氣旋在炎熱潮濕的熱帶洋面上形成後,一般會被副熱帶高壓南緣的東風引導着向西移動,其中一些到達北太平洋西岸——中國沿海地區。

過去幾十年裡,登陸中國大陸的台風每年平均7個以上。實際上,不同年份之間具體個數相差很大,1961年有9個台風登陸中國,而1998年卻一個都沒有。當台風接近中國沿海時,移動方向、速度等會受到當時環境的影響而不同。大多數台風會在東南沿海登陸并進入内陸,有的則會持續向北移動到北方地區。例如2011年超強台風“梅花”,從福建到東北,幾度看似登陸又改變“主意”北上。它在海上移動了11天,把中國沿海地區幾乎影響個遍,最終放棄中國在朝鮮登陸。

每年,特别是夏天,中國沿海地區都要防範台風的襲擊。台風登陸所到之處,山林被摧毀、港口被淹沒、屋頂被掀翻、圍牆被沖垮……氣象部門統計,在中國每年的台風令數千萬人受災,平均直接損失數百億元人民币。有個别極端的台風,如2006年的“桑美”,就是傷人數百、毀壞财産上百億元人民币的“殺手”。

台風為什麼能造成如此巨大的災害呢?科學家估算過,一個台風所制造的風能相當于每40分鐘引爆一個百萬噸TNT當量的核彈所釋放的能量。在強台風中,台風眼壁的風速可高達上百千米每小時。強風掀起的風暴潮常常淹沒港口、推翻大壩。如果當時恰逢天文大潮,破壞力會更巨大。除了狂風和風暴潮,台風還有一個殺手锏—強降水,暴雨和潮水引起的洪災是台風另一個緻命武器。2009年的台風“莫拉克”被稱為“最濕的台風”,兩天内在台灣南部六縣降下平時一年的雨量。

大自然形成破壞力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也并非易事。經過大量統計研究,人們發現台風形成大多需要幾個條件:一是較高的海表層溫度(不低于26.5℃)和空氣濕度;二是足夠強的地轉偏向力,也就是形成于南北緯5°~25°附近海域;三是存在初始渦旋,有足夠的時間發展成熟起來,不緻很快填塞消失。當這些條件具備以後,海上的一些初生系統就有可能不斷壯大,形成台風。

随着台風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人們已經不滿足于了解台風生成的基本條件。大家越來越希望能夠更為準确地預測每一個可能發展成台風的初生系統的發展和演變趨勢。台風的生成和變化機理目前還是個開放的研究前沿,需要很多科研工作者繼續努力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