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biang 中華百科 24

為什麼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是我國的兩句諺語,在民間流傳很廣。

“九九”由冬至起算,每“九”為9天,從“一九”到“九九”共81天。“三伏”是初伏(頭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總稱。“三伏”是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這段時間;如按節氣,“三伏”一般都出現在小暑至立秋後,即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個月裡。

我們知道,在北半球,冬至這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就是說,這時候太陽照射的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最少,而夜晚釋放出去的熱量卻最多。乍看起來,冬至應是最冷的時候,其實不然。因為冬至這一天雖然白晝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發的熱量少,但由于地面在過去長期積累起來的熱量還在繼續散失,近地面的空氣溫度還不是降到最低的時候,冬至以後,白天雖然漸漸長了,黑夜漸漸短了,可是以一天來說,仍然是晝短夜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比散失的熱量少,使近地面的空氣繼續在一天天冷下去,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就最冷了。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又逐漸增多,近地面的空氣溫度也随着逐漸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冬至後的“三九”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