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書法起源于什麼呀
1.書法起源于我國文字,在殷周時代就已經具有藝術風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辭”外,還有用筆寫的“書辭”。
2.西周的金文(銅器銘文)在鑄造前,需要先書寫好字迹。其中有些作品字體美觀,可視為當時無名的書法家所創作。
3.有意識地将文字作為藝術品,使文字藝術化,這一現象始于春秋末期。春秋末年的吳、越、蔡、楚等國,常在儀仗用兵器上镌刻(或錯金銀)美術字體,與當時的草率字體相反,力求工整美觀。
4.這種美術字體的起源,可追溯到“鳥篆”、“蟲篆”或“缪篆”。例如,1965年湖北江陵楚墓發現的越王勾踐劍,銘文即為這種鳥篆字體。
5.戰國時代,除了廣泛使用的草篆外,許多重要銅器銘文都用工整的篆書,講究美觀。例如,戰國初期韓國制作的“氏編裂判虧鐘”,銘文工整精美。
6.書法藝術與實用文字在此時開始分别發展。秦始皇統一全國文字時,除了廣泛應用隸書外,許多刻石和重要銅器上的文字都用小篆,且工整美觀。
7.相傳李斯是當時的書法家,許多刻石和十二“鐘鐻金人”的銘文都出自他的手筆。從這時起,書法藝術與實用文字各自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書法文化。
傩舞是一種什麼樣的藝術形式起源于哪裡
傩舞是一種具有悠久曆史的藝術形式,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根據安陽殷墟甲骨文中的記述,傩祭在商代就已經存在。到了周朝,傩舞被稱為“國傩”和“大傩”,在鄉村則被稱作“鄉人傩”。《論語·鄉黨》中提到,孔子曾對傩舞表演者表示敬意,這表明傩舞在古代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
傩舞在曆史的發展中,逐漸與各種民俗舞蹈融合,并在清朝以後,被一些文人墨客稱為“鄉人傩”。此外,傩舞還影響了少數民族的舞蹈形式,如藏族的“羌姆”,以及壯族、瑤族、毛南族、仫佬族等的“師公舞”。
傩舞的表演形式和面具制作對許多民族舞蹈産生了影響。例如,江西省婺源縣、南豐縣、樂安縣的傩舞就包括了表現盤古開天辟地的“開神靈”、傳說中的“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以及戲劇片段“孟江女”、“白娘子裂漏傳奇”和體現生活勞作的“績麻舞”等。
專家學者的研究認為,傩舞起源于遠古的圖騰崇拜和民間巫術,它在周朝被納入禮樂制度,并在秦漢唐等朝代得到發展。傩舞不僅在中國古代宮廷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響了周邊的越南、朝鮮和日本等國家。宋朝以後,傩舞逐漸向娛樂化方向發展,到了元明清時期,宮廷中不再舉行傩禮,但民間的傩舞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并與宗教、文藝、民俗等文化元素融合,形成了多種形式的傩舞和傩戲。至今,江西、湖南、湖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份的鄉村中,仍有傩舞的傳承和演出。
非遺高龍屬于什麼藝術
非遺高龍屬于**傳統舞蹈藝術**,它是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特有的一種龍燈藝術,起源于唐代貞觀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曆史。
高龍以其高大威猛的形象而著稱,單是龍頭就高達4米多,重達40公斤。它主要采用豎式舞法,與其他各種龍燈不同,其紮制、開光及相關的焚燒搶福活動也頗具特色。高龍的舞動包括叩高龍、掃高龍、舉高龍、抖高龍等多種動作套路,場面宏大,氣勢磅礴。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高龍不僅是一種舞蹈藝術形式,更是湖北地區深厚文化底蘊和民間藝術傳統的體現。它承載着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得以延續和發展。在春節期間或其他重要節日裡,高龍表演常常成為慶祝活動的亮點,吸引着衆多觀衆前來觀賞,共同感受這份來自古老時代的文化魅力。
藝術的起源是什麼
勞動說、性欲說、社會組織說、語言說、模仿說、遊戲說、巫術說、情感或娛樂說、節奏說、多遠說等等。具體如下:
1、勞動說
藝術的勞動起源說,在我國文藝理論界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理論,這一學說認為藝術起源于生産勞動。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在歐洲大陸許多民族學家與藝術史家中,就廣為流傳藝術起源于“勞動”的理論。希爾恩在《藝術的起源》中就曾經列出專章來論述藝術與勞動的關系;俄國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位的信》中,通過對原始音樂、原始歌舞、原始繪畫的分析,以大量人種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民俗學的文獻證明,系統地論述了藝術的起源及其發展問題,并且得出了藝術發生于勞動的觀點。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勞動,然後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為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動物的腦髓就逐漸地變成了人的腦髓”。
2、性欲說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年)認為音樂源于史前動物﹐特别是鳥兒吸引異性的鳴叫聲﹐音樂越優美越能吸引異性。此為音樂起源之“性欲說”的肇始。我國《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篇》也記載﹕“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侖之陰﹐取竹之榭谷……聽鳳凰之鳴﹐以别十二律。”
3、社會組織說
此說的重要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家斯冬普(Carl Stumpf,1848-1936)。他在其著作《音樂的起源》中提到原始人類為了與遠方的聯絡,通過相互喊叫所發出的聲音若保持一定的時間,就變成了音樂。幾個人同時叫喊則會發出八度音程,在同一時間更多人叫喊即産生協和音程和不協和音程,從而産生識别音高的觀念。
4、遊戲說
這種學說的代表人是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和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稱為“席勒一斯賓塞理論”。這種說法認為,藝術活動或審美活動起源于人類所具有的遊戲本能,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效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體現為一種自由的“遊戲”。
5、語言說
有人認為音樂起源于語言音調的抑揚頓挫﹐如﹕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n,1712─1788年)﹑英國哲學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認為人類在感情興奮﹑激動時所産生的聲調的誇張放大﹐是産生音樂的重要因素﹐由此得出音樂與語言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音樂具有進化的意義,有些語言學家僅僅認為音樂是語言的派生物。
6、宗教(巫術)說
法國音樂學家孔百流(Jules Leon jean Conbariou,1859-1916)執此說。我國學者王國維說﹕“歌舞之興﹐其其于古之巫術乎﹖”認為音樂起源于遠古的巫術。這一學說顯然源自斯賓塞關于藝術的巫術起源理論。
7、模仿說
“藝術起源于模仿”是最古老的一種說法。主要代表人是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谟克利特和亞裡士多德,他們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所有藝術的出現都是來源于人類對自然的“模仿”。譬如亞裡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後,文藝複興時期的達·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這種理論直到十九世紀末仍然具有極大的影響。
8、情感或娛樂說
此觀點又稱“表現說”。自十九世紀後期以來,藝術起源于“表現”的說法,在西方文藝界具有較大的影響,流行于現代西方各種美學思潮。西方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主要理論基礎,就是強調藝術應當“表現自我”,顯示出這種說法的巨大影響力。
9、節奏說
此說的代表人物瓦拉雪科(Wallaschek,1860-1917)認為,音樂的起源在于人對節奏的沖動,節奏存在于音樂,也存在于運動,乃至視覺的形象。
10、多元說
法國結構主義學者阿爾都塞,理論研究範圍相當廣泛,尤其是他将結構主義符号學與精神分析學結合起來,用于研究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用于意識形态批評研究。認為,社會發展不是一元決定的,而是多元決定的,并進而提出了多元決定的辯證法,或者說是結構的辯證法;任何文化現象的産生,都有多種多樣的複雜原因,而不是由一個簡單原因造成的。著名的芬蘭藝術學家希爾恩就認為,藝術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性現象,因此,研究藝術的起源必須從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藝術起源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