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新硯台如何開硯
用水砂紙蘸清水打磨即可。由于全國各地80餘種硯台的石質不一,開鋒用水砂紙的标号也不統一,有的硯台600号開鋒能發揮出上佳的硯能,800号反而退鋒;端硯、歙硯、洮河硯一般800号開鋒,同是端硯,各坑口和石質不一樣,必須因材而定,隻有慢慢試驗才能找出硯的上佳狀态。
硯台怎麼用
硯台使用方法;
1、如何研墨
研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大圓圈式,一種是上下拉鋸式,可看個人喜好。個人比較推薦大圓圈式,這樣研磨的範圍更大,不會隻集中在某一區域,硯堂使用更均勻。研磨時,按墨要重,移動要慢,邊磨邊加少量加水,不要心急,這樣磨出來的墨才濃豔均勻。
2、不用宿墨
盡量每天新鮮,這樣做是為了不讓宿墨傷硯質,同時也能呈現最好的墨色。磨好的墨汁若放到第二天或更長的時間才使用,墨汁有膠性,會因天氣影響而不同程度的發生變化,墨色漸灰暗。《屠隆考餘事》雲:“日用硯須日洗去其積墨敗水,則墨光瑩潤。若過一二日,則墨色差減。
3、不常用的硯台要保持幹淨
硯要經常保養它,才會容光煥發,若是冷落了它,就不會給你好臉色看的,可以避免碰撞損傷,也可以防止灰塵。
4、不要放在陽光下暴曬,會影響石質,同時也會使硯盒變形
端硯忌常置于陽光照射的地方,或者暴露在幹燥的空間,這樣會使硯石逐漸失去滋潤,會出現幹燥、爆裂等情況,使研磨出來的墨亦相對減弱甚至失去原有的優點。另外,盡量不要讓硯台和金屬、玻璃器物有“親密接觸”的機會,因為這些硬器物很容易把硯台刮傷。
5、形成“包漿”
經常在手上把玩,擦拭的硯台,表面會變得更平滑,如小兒肌膚般油潤光澤,形成“包漿”。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頻繁,“包漿”也會愈加明顯。
6、如何退蠟
硯廠的硯台在出售之前大部分已上蠟保養。客戶購買回去以後,可用1000号以上的水砂紙濕水打磨一下硯堂,先把蠟退去,再使用,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砂紙法”吧。在水簾洞購硯時,為了方便大家,都會配一小張2000号的水砂紙供大家退蠟,也可稱之為“開硯”。除了砂紙,另一種退蠟的方法是用杉木燒成木炭粉末沾水,以毛刷磨硯堂數遍,然後清水洗淨。因相對麻煩,所以一般較少使用這種方法。
7、養硯的一種簡單的方法是“水養”
“水養”就是把硯台放在水裡,保持滋潤。特别是老坑,未開采出來之前常年水浸,石質非常滋潤,出土之後就開始風化了,所以水養是一種不錯的好方法,很多硯友家裡就放一個大魚缸,裡面除了水養一些硯台外,還有幾尾小魚相伴,非常雅緻,一舉兩得。當硯台長期不使用時,可用上蠟的方法對其進行保養。硯台上蠟就如家具上漆一樣,既可保護材質,也能增加美感。同時也可以防止風化,使端硯的美麗珍貴石品花紋可以清晰呈現。
拓展資料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山西绛縣的澄泥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态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台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硯台曆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适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台制作。其中采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硯台,被分别稱作端硯、歙硯、洮河硯。史書将端、歙、臨洮硯稱作三大名硯。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并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徐公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
硯台應如何保養
硯台使用方法;
1、如何研墨
研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大圓圈式,一種是上下拉鋸式,可看個人喜好。個人比較推薦大圓圈式,這樣研磨的範圍更大,不會隻集中在某一區域,硯堂使用更均勻。研磨時,按墨要重,移動要慢,邊磨邊加少量加水,不要心急,這樣磨出來的墨才濃豔均勻。
2、不用宿墨
盡量每天新鮮,這樣做是為了不讓宿墨傷硯質,同時也能呈現最好的墨色。磨好的墨汁若放到第二天或更長的時間才使用,墨汁有膠性,會因天氣影響而不同程度的發生變化,墨色漸灰暗。《屠隆考餘事》雲:“日用硯須日洗去其積墨敗水,則墨光瑩潤。若過一二日,則墨色差減。
3、不常用的硯台要保持幹淨
硯要經常保養它,才會容光煥發,若是冷落了它,就不會給你好臉色看的,可以避免碰撞損傷,也可以防止灰塵。
4、不要放在陽光下暴曬,會影響石質,同時也會使硯盒變形
端硯忌常置于陽光照射的地方,或者暴露在幹燥的空間,這樣會使硯石逐漸失去滋潤,會出現幹燥、爆裂等情況,使研磨出來的墨亦相對減弱甚至失去原有的優點。另外,盡量不要讓硯台和金屬、玻璃器物有“親密接觸”的機會,因為這些硬器物很容易把硯台刮傷。
5、形成“包漿”
經常在手上把玩,擦拭的硯台,表面會變得更平滑,如小兒肌膚般油潤光澤,形成“包漿”。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頻繁,“包漿”也會愈加明顯。
6、如何退蠟
硯廠的硯台在出售之前大部分已上蠟保養。客戶購買回去以後,可用1000号以上的水砂紙濕水打磨一下硯堂,先把蠟退去,再使用,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砂紙法”吧。在水簾洞購硯時,為了方便大家,都會配一小張2000号的水砂紙供大家退蠟,也可稱之為“開硯”。除了砂紙,另一種退蠟的方法是用杉木燒成木炭粉末沾水,以毛刷磨硯堂數遍,然後清水洗淨。因相對麻煩,所以一般較少使用這種方法。
7、養硯的一種簡單的方法是“水養”
“水養”就是把硯台放在水裡,保持滋潤。特别是老坑,未開采出來之前常年水浸,石質非常滋潤,出土之後就開始風化了,所以水養是一種不錯的好方法,很多硯友家裡就放一個大魚缸,裡面除了水養一些硯台外,還有幾尾小魚相伴,非常雅緻,一舉兩得。當硯台長期不使用時,可用上蠟的方法對其進行保養。硯台上蠟就如家具上漆一樣,既可保護材質,也能增加美感。同時也可以防止風化,使端硯的美麗珍貴石品花紋可以清晰呈現。
拓展資料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山西绛縣的澄泥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态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台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硯台曆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适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台制作。其中采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硯台,被分别稱作端硯、歙硯、洮河硯。史書将端、歙、臨洮硯稱作三大名硯。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并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徐公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
硯台怎麼開硯
硯台怎麼開硯,回答如下:
如果新硯硯堂過于膩滑,大約是500粒以上的水砂紙打磨過的,啟用前要用約為400粒的水砂紙重新打磨,這也是新硯啟用的必要程序。
平時儲水: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研。
用後刷洗:硯台使用之後,須将餘墨滌去,不可使之凝于硯上。不然殘墨幹則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傷筆亳,且會損害硯面。若與新墨相混,則無下墨或發墨之利。
注意事項:
1、硯台平時需要儲水來滋潤,硯台不宜缺水。使用硯台的時候必須換清水,将清水滴在硯台表面。不能用熱水,否則會傷潤損墨。
2、硯台用完用後需要及時清洗,将餘墨除掉,否則殘墨結成渣塊,妨礙研磨并且損害硯面。新墨塊使用時需要輕輕研磨,用力研磨會損害硯面。
3、不要和新墨相混,否則下墨或發墨有影響,如果外出攜帶,最好在陰涼處晾幹,不要用紙或抹布等物擦拭,否則會造成殘屑留存和墨相混。
4、使用硯台需要多加愛護小心,避免磕磕碰碰,縮短使用時間,要好好愛護才能使用時間更久。
硯台必須開硯嗎
是的。
新買歙硯需要開硯。歙硯啟用前要用約為400粒的水砂紙重新打磨,這也是新硯啟用的必要程序。歙硯開硯首先要褪蠟褪油,然後要用砂紙打磨,最後用清水沖洗。開硯的時候且忌用沙紙幹磨、一定泡在水裡沒過硯台,在水裡打磨,隻打磨硯池就可以。
如果新硯硯堂過于膩滑,大約是500粒以上的水砂紙打磨過的,啟用前要用約為400粒的水砂紙重新打磨,這也是新硯啟用的必要程序。平時儲水: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研」。
用後刷洗:硯台使用之後,須将餘墨滌去,不可使之凝于硯上。不然殘墨幹則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傷筆亳,且會損害硯面。若與新墨相混,則無下墨或發墨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