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毫毛筆适合寫什麼字(羊毫毛筆适合寫什麼字好看)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什麼毛的毛筆最好
  2. 大楷羊毫适合寫什麼字體行書還是隸書能詳細說說麼
  3. 狼毫毛筆适合寫什麼字
  4. 羊毫筆适合寫什麼字

什麼毛的毛筆最好

問題一:什麼毛做的毛筆最好?

毛筆的材料選用是依據用途而定,高級的筆是在同種材料的選用上更精細。根據用途,筆毫一般分為紫毫、兼毫、水筆、狼毫、羊毫、大筆和畫筆等數種。

(1)羊毫:用山羊毛制作,屬大衆化用品。其中宿羊毫存放多年,脂肪已幹化,容易着墨;陳羊毫有些剛性;穎羊毫精細,尖端透明;淨羊毫無雜質,羊毫性均柔軟。

(2)紫毫:用山兔背部的黑尖毫制成,毛性較為剛硬,寫行書、草書宜。

(3)狼毫:用黃鼠狼尾毛制成,其剛性略差于兔毛。

(4)鼠須筆:用家鼠鬓須制成,筆行純淨順擾、尖鋒,寫出的字體以柔帶剛。

(5)雞毫筆:用雞的胸毛制成,相當柔軟,初學書法者難于掌握,因而不宜使用。

(6)豬鬃筆:用豬鬃加工蒸制而成,用于書寫大匾。

(7)兼毫:将不同獸毛以不同比例摻合而成。書寫可剛柔相濟。如紫毫與羊毫配合而成,其中紫毫越多越硬,反之較柔。選購時可依書法者要求不同而定。

以中國皇家禦用毛筆“賀蓮青”為例,他的軟性羊毫“神遊天地”與硬性紫毫“鐵畫溝”算是筆中極品了。制作筆頭的湖穎紫毫完全采自江南特産湖羊和江南石上老兔,萬毫擇一,優中擇極,貴勝赤金,毫毫珍稀。

回答者: xinyi88812345|五級| 2007-8-14 11:26

因書家對書法風格的要求不同,各書家對什麼樣的握碼毫更适合發揮自己的技法是認識不同的.一般來講,有硬毫軟書,軟毫硬書的規矩.也就是說,你要寫的字越是要求變化多,如行書\草書,一般以硬毫為好,而如寫的字講究的氣勢與渲染,比魏碑等則以軟毫為佳.另外,中古以前,書家主要以硬毫作書,唐宋以後,軟毫才兼兼進入主流.

各種筆毫中,以鼠須為最硬,其次為狼毫,還有兔毫,這都屬于硬毫筆,而雞毫,羊毫則屬于軟毫.

硬毫,彈性好,但鋒芒畢露,寫含蓄的字體則不适宜,軟毫,彈性差,但有含潤,好不好,要看想寫什麼風格的字,還要看書家的習慣.比如同是張猛龍碑,後世臨者有主張以長鋒羊毫,也有主張用硬毫的.寫出的風格就大為不同.另外還有兼毫,是以硬毫為芯,外輔軟毫,是意在取二者之長.

大楷羊毫适合寫什麼字體行書還是隸書能詳細說說麼

大楷羊毫比較合适楷書和隸書。

楷書一般來說是靜态的書體,運筆速度較緩慢,注重筆壓的加力,因此必須選用筆鋒尖齊,筆腰較強健的毛筆,所以以狼毫和羊毫制成的兼毫筆為主,兼毫筆之筆鋒柔暢,筆腰有力富彈性,在于點劃、轉折方面,容易收放。

純羊毫毛筆的筆性較柔,除特别嘉好者,甚少人用來寫楷書,欲用純羊毫毛筆寫楷書,必須功力足,運筆認真,才能達成效果。

擴展資料

羊毫筆選毛講究

中國白山羊毛的産地很多,全國各地産的山羊毛的質量長度、毛杆粗細、鋒穎長短價值等都不相同。長江三角洲氣候濕潤,水草豐美,這裡飼養的一種白色山羊,所産的山羊毛毛色潔白似玉,毛杆粗細勻稱,鋒穎細長嫩潤透明發光,曆來被推為制作毛筆的佳品。

特别是太湖沿岸的湖州、宜興、無錫、蘇州等地區所産的白山羊,其羊毛質量更是出類拔萃,為優中之優,這就是世界聞名的“湖筆”。

收采羊毛的季節以立冬後,立春以前為最佳。冬季溫度越低,收獲的山羊毛質量就越好。以當年春季産的小羊,到采毛季節發育良好的山羊,以體重15kg的羊身上的毛質量最好。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羊毫筆

狼毫毛筆适合寫什麼字

寫篆書、草書、隸書、楷書适合用狼毫,行書或者是草書适合用羊毫或兼毫,還要考慮自身練習字體的大小來定,寫一般的大字可使用大楷。

硬的狼毫在書寫的時候,有助于初學者較好的控筆,達到比較好的書寫效果。因為狼毫控筆要求非常的低,而初學者在用羊毫筆的時候能夠達到非常豐潤的效果。

羊毫筆在藏鋒上比較具有優勢,并且非常鍛煉初學者的控筆能力,但是缺點也就是不容易控制。

書法比較好的人對于用筆的要求并沒有特别的高,但是剛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還是根據不同的字體選擇合适的毛筆,寫隸書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兼毫筆,兼毫筆是介于羊毫筆與狼豪筆之間的一種毛筆,寫的時候非常有韌性,吸墨量比較大,非常适合書寫。

狼毫筆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前代也确實以狼毫制筆;但今日所稱之狼毫,為黃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

黃鼠狼僅尾尖之毫可供制筆,性質堅韌,僅次于兔毫而過于羊毫,也屬健毫筆。

羊毫筆适合寫什麼字

導語:一般來說,不同的毛筆适合寫不同的字,那麼羊毫筆适合寫什麼字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挑選毛筆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毛筆的種類和性能。

毛筆的種類很多,筆頭都是用動物的毫毛加工所制。所以人們往往以筆毫彈性強弱的不同來進行分類。一般分為硬毫筆、軟毫筆與兼毫筆三種。

(一)硬毫筆

硬毫筆的筆毛彈性較大,常見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須、石獾毫、山馬毫、豬鬃等。

1.兔毫筆:兔毫筆曆史悠久,在長沙出土的戰國筆就是用兔毫制成的。它是将筆幹一頭劈開數片,把筆頭插入後再用絲線緊紮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兩種。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稱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質軟而毫健。花白比較挺利,不如紫毫柔軟。

2.狼毫筆:這裡的“狼”不是動物園裡的那種狼,而是黃鼠狼。用黃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筆,彈性比兔毫筆稍軟,比羊毫筆硬,隻是質較脆,不耐摩擦。

3.鼠須筆:鼠須筆是用老鼠的胡須做成,所以性能堅挺。相傳東晉王羲之就是用鼠須筆寫《蘭亭序》的。

其他硬毫筆,如山馬毫、石獾毫、豬鬃筆等,筆性特别堅硬,一般初學者尚未掌握運筆歸規律,不易選用。

(二)軟毫筆

軟毫筆的彈性較小,較柔軟。一般用羊毫、雞毫、胎毫等軟毫制成。

1.羊毫筆:羊毫筆是用山羊毫制成,其性能軟于紫毫筆,由于羊毫較細、較長,适宜于寫大楷及擘窠大字。

2.雞毫筆:雞毫筆是用雄雞前胸之毛制成,其性能軟于羊毫。

3.胎毫筆:胎毫是初生嬰兒的頭發,其性能極柔軟。南朝蕭子雲(487-549)就使用過胎毫筆,可見其曆史之悠久。

(三)兼毫筆

“兼毫”,顧名思義是兼而有之的意思。亦即以硬毫為核心、周邊裹以軟毫,筆性介于硬毫與軟毫之間。一般将紫毫與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也有用羊毫與狼毫合二為一制成的兼毫筆,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雲”、“中白雲”、“大白雲”。也有在大羊毫鬥筆中加入豬鬃,以加強其彈性。

以上硬毫、軟毫、兼毫三種不同性能的筆用途也各不相同。宋以前的書家大多用硬毫筆書寫,到明清,書家寫的字越來越大,筆也有硬毫筆轉為羊毫筆。因為羊毫較長,宜于制成大筆寫大字。大緻上寫行書、草書一般用硬毫筆比較爽利,便于揮灑,易于起倒得勢:寫楷書、隸書、篆書用軟毫筆,易于滋潤飽滿。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既可以用硬毫筆來寫楷書寫篆書、隸書,也可以用羊毫筆來寫行草。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就用長鋒羊毫筆寫草書,既能寫的剛健挺拔,又能柔韌涵蘊。由于筆鋒長,蓄墨多,蘸一次墨能寫好幾個字,易表現字與字之間連綿不斷的氣勢及墨色濃淡枯濕的變化。又因為長鋒羊毫筆柔軟且長,東漢蔡邕說:“筆軟則奇怪生焉。”故容易産生變化無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但是,羊毫筆柔軟,特别是長鋒羊毫筆,筆按下去後就趴下散開彈不起來,難以掌握。這時候全靠書寫者以運筆的技巧來調節筆鋒,而硬毫筆比較好使,由于它的彈性強度大,筆壓下去再提起來時,筆鋒能回複到原來凝聚的狀态,所以起倒自如,頗為得心應手;但由于筆毫較硬,極富彈性,筆畫又會顯得過于鋒芒畢露而圭角叢生,這是硬毫筆的弊端。總之,用羊毫筆要寫出剛健挺拔的字來,用硬毫筆要寫出平和柔韌的字來,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對于初學者來說,如果一開始就用硬毫筆,運筆無需多少技法比較省事,因為筆會幫你大忙,但久而久之,你就隻能使用硬毫筆,一旦拿起羊毫筆來頓感寸步難行。相反,如果你初學時即用羊毫筆來練字,雖說開始時難度大一些,必須用提按換鋒的方法才能寫出合格的筆畫來,但也因此而學會了使用軟毫筆的方法,随着聯系時間的增加,慢慢就會得心應手、應用自如。這時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筆來寫,會感到輕松好使。

古人對于筆的使用也有很多經驗之談。認為初學時不易買很好很昂貴的筆,而主張使用劣筆,因為你如能用劣筆寫出好的字來,用好筆就會更稱手,寫的更好。相反,如果一上來就用很好的筆,一輩子就隻會使用好筆,一旦遇到差一點的筆就寫不好字了。當然也不能用太差的筆來練字,這對于初學者來說,會增加難度。初唐大書家歐陽詢就有“不擇紙筆,皆得如志”的記載,備受同時代的虞世南的稱道。

另外,從經濟角度來說,正宗的狼毫筆很貴,好的“大蘭竹”要賣一兩百元一支,而普通的羊毫筆隻要兩三元,稍好一點的五六元一隻足矣。而且狼毫筆因為筆毫硬,容易磨損,使用時間不暢,而羊毫筆軟且經久耐用。初學者還是買一隻羊毫筆經濟實惠。

在買筆之前還要了解一下毛筆的型号。毛筆因型制的不同又分小楷、中楷、大楷,再大就是屏筆、聯筆、鬥筆、植筆等。由于各個筆廠的名稱、牌号的不同,大小也各不相同。初學者可以買一支長鋒羊毫筆,筆鋒長度在四五厘米左右,直徑在一厘米左右,這樣的毛筆可以寫七厘米見方的大楷字。對于剛學毛筆字的人來說比較合适。

毛筆的制作原料

白毫

制筆的毫料之一。為野兔背、頸部鋒尖淡黃色腰部黑色的槍毛。鋒穎長而尖銳,與紫毫同為兔毫中優質的毫料。

花毫

制筆毫料之一。系兔毫毫料中的一種。花毫的毫尖為黑色,腰部為棕色或淺黃色,根部為灰色,花毫按其鋒穎(即毫尖黑色這一段)的長度不同,又分為一花、二花至七花、八花,有八個檔次,但湖派制筆隻取其中三花、四花、五花三個檔,一般用于制作水筆。亦有以羊毫為副毫,制成兼毫筆的,如“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

兔須

制筆毫料之一。指野兔或家兔的胡須所作的毫料。兔須的長度,較兔身上其他部位的毛長。其根部粗壯,杆直而挺拔,彈性較強有似豬鬃。但其數量較少。通常與其他材料參合在一起使用,制成大楷羊毫,大楷狼毫,提鬥筆等。這些筆中摻入了少量兔須後,起了“加健”的作用,可增強筆腰的彈性。

淮兔毫

制筆的毫料之一。用長江以北、淮河一帶所産的草兔皮毛,才為毫料,稱為“淮兔毫”。淮兔毫因毫根軟而微扁,一般均用作副毫毫料。亦用于一些小畫筆,如“工畫”之類。

羊毫

制筆的毫料之一。以山羊毛為制筆的毫料,稱為羊毫。羊毫較軟,屬于軟毫類。但有一定彈性,能柔中見剛,毫長而鋒穎圓韌,用于書法能圓轉如意,經久耐用。亦用于國畫中的烘染着色。制作羊毫所用的毫料,以盛産蠶桑的太湖流域所飼養的山羊為佳。其中尤以浙江嘉興市的王店,硖石一帶所産者,質量最佳。湖筆工人稱之為“本山羊毫”。全國各地的毛筆生産單位,大多在這裡采辦羊毫毫料,因為這裡的山羊飼料,除養蠶季節外,吃的大多是桑葉,極富養料,其中一部分羊毛的尖端,有一截玉色透明尖挺的鋒穎,筆工門稱之為“黑子”,這是優質羊毫的标志。一隻山羊身上的毛,可作毫料的,約為三兩左右,而帶黑子的,僅六錢左右。制筆時,要将這些帶黑子的毛輸理集中起來,才能制成尖、圓、齊、健“四德”具備的高級羊毫筆。

宿羊毫

指經過一段時間的日曬夜露而天然脫脂之羊毫毫料。“宿”是相對“新鮮”而言,因新鮮的羊毫,未經脫脂,毫上含有脂肪,濡墨性差。羊毫筆的質量,可以淨、純、宿三方來衡量。淨指白淨,純指無雜,宿指脫脂。故筆名前往往加這些字樣,一表示其質量。如“純羊毫”,“淨純羊毫”,“淨純宿羊毫”等。

羊須

制筆的毫料之一。山羊颌下之須,可以制筆。因其長而性硬,可制成較大隻揸筆。亦有用其摻入羊毫筆心中,以加強筆之彈性。明代豐坊《書訣》:“石灰水浸豬鬃滿百日,令剛柔得所,用為墨池;張溫夫用羊須,久則滞墨”。“墨池”即筆心。近代各筆莊出品之提筆,多用羊須制成,稱為“羊須提筆”。

狼毫

制筆的毫料之一。以黃鼠狼之尾毫制成的毛筆,稱為“狼毫筆”。黃鼠狼體長約30CM,尾長約15——20CM,背赤褐色,胸腹淡黃褐色。其尾長而銳,富有彈性,可作毛筆之毫料。黃鼠狼産地在我國分布很廣。由于産地及獵取季節不同,其皮毛上毛的長度、性能及質量的差别也很大。其中以産于關外東北一帶,又獵于冬季者,稱為“東北元尾”,或稱“北尾”,“冬尾”,用做毫料最佳。制成的筆稱為“北狼尾”或“冬狼毫”。除了東北,各地所産的黃鼠狼,僅限于冬季獵取者可用于制筆,其餘季節所獵取的均不适宜制作毛筆。這是因為東北一點所産的黃鼠狼,體較關内所産的大,且東北積雪是長,黃鼠狼在雪地上行走,尾巴在雪地上拖拂,鼓尾毫亦長得較長而堅韌,與關内黃鼠狼的尾短而脆,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所以各地毛筆生産單位,均需向東北一帶采購黃狼尾。,用以制作優質的狼毫筆。黃狼尾中槍毫(其中較長而硬者)可制作較大聯筆或畫筆(如“大蘭竹”),其餘較短的毫料,可制作“狼毫小楷”或“衣紋”一類的畫筆。宋《宣和畫譜》卷八載“(胡瑰)凡畫馱及馬等,必以狼毫制筆疏染,取其生意”。胡瑰,唐人,可知唐代已有狼毫筆。

鼠須狼毫

狼毫筆之異稱。為黃鼠狼尾毛所制。《宋史。外國傳。高麗》“;其年又遣禦事民官郭元來貢,元自言本國……産龍須席,藤席,鼠狼筆等。”

北尾狼

制筆毫料之一。指産于關外東北一帶的黃鼠狼尾毫。以采于秋冬之際者為佳,故或稱“冬狼毫”,是狼毫中的優質品。

鹿毫

古代制筆毫料之一。以鹿毛制筆,由來甚久。晉人崔豹《古金注。問答釋義》:“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晉人王隐《筆銘》;“豈其做筆,必兔之毫,調利難突,亦有鹿毛。”又,宋人莊焯《雞肋篇》:“江浙無兔,系筆多用羊毛。惟明信洲為佳,筆柔而不曲,亦用鹿毛,但脆易秃。”唐人段公路《北戶錄》:“鹿毫筆,晉張華嘗用之,不下兔毫“。《新唐書。地理志》:“祈洲祈春郡上土貢:茶、白花蛇、烏蛇脯、鹿毛筆”。可見以鹿毫制筆,始于秦代,至晉、唐時尚頗多見,且列為土貢。但今已少見,今筆鋪中尚有所“鹿狼毫”之名目。其實并無鹿毛筆。因鹿毛筆太軟,彎曲而無鋒穎,并不宜于制筆。

馬毫

制筆毫料之一。馬毛中馬鬃毛、馬背毛、馬尾毛均可用來制筆,較羊毫為勁健,但毫身不及羊毫之精純。因馬毫毫身長,可制為聯筆或匾額筆等鬥筆或大型揸筆。上海博物館藏有明代萬曆時所制,管為青花瓷,繪有牡丹和開光盤龍紋,制作頗為精緻。又,以前筆莊中有一種稱為虎鬃或虎須的大筆,毫色老黃,實為馬毫所制。唐人段公路〈北戶錄〉載有筆毫多種,其中有馬毛,可以知以馬毫制筆在唐代就已經有了。

狨毫

狨,即金絲猴,為我過特産的珍惜動物。古代曾有人用其毛制筆。金絲猴,體長約70厘米。尾長與體長相等或稍長。背部有金黃色長毛,毛質柔軟而光亮。其腹部及四肢内側的毛作褐黃色,其他部位作黑灰色。生活于2500---3000米的高山密林中。分布于四川、甘肅、及陝西南部。宋帶黃庭堅〈山谷筆說〉:“黔洲呂大淵……見餘家有割餘狨毛,則以作丁香筆,周旋可人!

貂鼠毫

制筆的毫料之一。貂鼠即紫貂,亦稱黑貂、林貂,其毛前人曾用于制筆。貂鼠,形似黃鼠狼,體長約30----40厘米,尾長約11---19厘米。毛色暗褐,産于我國東北。其皮毛極為珍貴,為“關東三寶”之一。清人梁同書〈筆史〉:“明臧晉叔以貂鼠毫令工制筆,圓勁稍覺肥笨”。近代罕見有以此制筆者。

雁翎毫

以雁之羽毛作為制筆的毫料。雁翎毛性軟,與雞毫近似。宋人陳酒《負宣野錄》:“閩廣間有用雞羽、雁翎等為筆。餘嘗用之,究其軟弱無取,殆亦求奇之過。”近代雞毫筆偶有制者。

豬鬃

制筆的毫料之一。豬鬃即主脊背前部的毛,有白色和黑色兩種,豬鬃毛長而特别硬,可以制筆。清人梁同書《筆史。筆之料》載“:王佐《文房論》:永樂初,吉水鄭伯清以豬鬃為筆,健而可愛。其心則長。”又,現代四川樂山所産的`“宋筆”,即以豬鬃為主要原料,。又豬鬃亦可用于以羊須或羊尾毫所制的揸筆中,摻入若幹根,以助勁健。因豬鬃既硬又粗。,與别的毫了不相調和,故須把豬鬃毛分為“四開”、“六開”、“八開”等。但名為“分鬃”,實為“錘鬃”,多錘則細,少錘則粗。主要是使摻入的豬鬃,其粗細與其他毫料不過于懸殊

青羊毫

制筆的毫料之一。青羊亦稱斑羚或山羊,形似家養山羊,但颌下無須,冬毛灰黑或深棕色,夏季毛色較暗,用其毛作為毫料,稱為“青羊毫“。唐段公路《北戶錄》雲”;番禹諸郡多以青羊毫為筆“;又古代所制的兔毫筆,多以青羊毫為副毛,或以青羊毫摻入兔毫中制筆,使筆剛柔得宜。如署名為王羲之《筆經》雲“:諸郡唯中山兔肥而毫長可用,先用人發杪數十莖,雜青羊毛并兔毳,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枝根令淨。次取上豪,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見。

豐狐毫

制筆的毫料之一。豐狐一作封狐,大狐也。清,梁同書《筆史。筆之料》“:《文海披沙記》:筆有豐狐、蛔蛉、龍胫、虎仆及猩猩毛、狼毫,雖奇品,而醇正得宜,不及中山兔毫。”又雲“:《樹萱錄》:番禺諸縣為筆,或用山雉,豐狐之毫。”

茅筆

用茅草以錘錘細,取其莖脈紮成筆,謂之茅筆。傳為明代陳獻章所創制。明張羽《白沙先生行狀》“:公甫能作古人數家書,束毛代筆,晚年專用,遂自成一家,時呼為茅筆”。陳獻章(1428—1500),字公甫,廣東新會人,居白沙裡,人稱白沙先生,故其筆又稱“白沙茅龍筆”,今廣東尚有制造,有大小數種,價低廉,用寫大字有飛白之趣。

胎發

嬰兒第一次所剃下的頭發,有鋒穎,可制筆。胎發性軟,且收集不容易,故無批量生産者,大多為嬰兒父母持胎發委托筆廠或制成毛筆作為紀念,一般并不使用。

根據用途挑選好毛筆

(1)設計根據書畫的題材需要,制定毛料配比方案,尺寸規格及筆杆的長度等等,并進行試驗定型。

(2)選料筆料工要熟知同種毛的不同品質、鑒别毛質、性能和用途,并對每一種原料的長度、顔色、鋒穎、毛杆粗細、直順狀況,進行認真的挑選。如筆柱毛、披毛、加建毛等等,分門别類。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毛毫,達到物盡其用,更能盡善盡美。

(3)配料在選料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産品達到不同特征的要求。決定各種原料的投料數量、配置部位,同時要熟練掌握毛性與其産品品種相匹配,各種毛比例要适度、合理,達到最佳使用效果。

(4)拔毛尾毛如黃鼠狼尾,香狸尾巴等均要從尾巴上把毛拔下來。為保證尾毛長度,充分利用材料,隻能拔不能剪,拔下的尾毛不能殘,并一尾一堆碼放整齊便于使用。

(5)水盆(又稱水作工)是制毛筆的最複雜最關鍵的工種之一。各種筆料毛通過這道工序加工制作成半成品的毛頭。水盆這道工序是在水中完成的有去絨、齊材子、墊胎、分頭、做披毛多道工序。水作工一手捏着角梳,一手攥着脫脂過的毛類反複梳洗、整理、排列、組合、分類。做成刀片狀的刀頭毛。再将配置成各種刀頭毛。縷析毫分,把斷頭的、無鋒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圓的毛剔除出來,進行“齊筆”“造型”做披毛,圓蓋成筆頭。

(6)結頭水盆制好的半成品筆頭送到結頭這一道工序進行結紮,故結筆頭也叫紮毫。結頭看似容易,但筆工要将千毛萬毫的筆頭捆結粘合在一起,使之不掉一根毛,對筆的使用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結頭時必須做到筆頭底平整,線箍深淺适當。

(7)蒲墩筆杆的精選過稱為蒲墩。筆工要掌握筆杆的種類、規格、用途和質量優劣的鑒别知識,保證筆杆的質量。

(8)裝套結好的筆頭,選好的筆杆,由裝套工規格對号進行裝套。裝套工要經過配、潤、車、拉、開等工藝過程,把筆杆的兩端挫平,再用刀塞入筆杆的細孔中,挖成深淺一緻的空洞,使孔的大小深淺正好适合所套之筆頭。(9)擇筆擇筆又稱為修筆,擇筆質量的好壞對産品關系極大。擇筆的制作過程和水盆工序一樣,是十分精細複雜的。将筆毫從筆尖到筆的底部把每一部位不符合标準以緻影響書寫效果的雜毛擇掉。擇筆工在操作時必須凝神、平氣、心靜,方能擇好。抹筆是把筆毫撚和成筆頭形狀的工序。将筆頭蘸足鹿角菜或膠水後筆工用手一遍遍地用手抹光,當抹到一定的程度後,方可定型。

(10)刻字,每道工序又有若幹道小工序,做一支毛筆大小工序要達到一、二百道。

毛筆的種類及品質特征

毛筆種類大體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純羊毫類:羊毫的性能柔而健。品質特征:毛純穎長,如執潤玉。作畫則雲煙驟起,作書則淳厚秀麗。一筆在握,欣然由之。心旌靈感,佳境必出。

第二類純狼毫類:狼毫的性能健而韌。品質特征:毛穎如錐,鋒毫如月。抖擻則風雲變幻,狂草則驚泣鬼神。執筆在手,神采飛揚。撼山動地,腕下風生。

第三類:兼毫類:軟豪與硬毫相互搭配,剛柔相濟。品質特征:或楂或鬃各有特色,雞毫兔毫,更較功力。潑墨入神,渲染滄桑,高峰吟詠,披列風雨。執之揮之,有如醉寫,醉不在酒而在于意,有如狂歌,狂不在音而在于韻。達到忘筆忘墨,無形無我的境界。

毛筆的曆史形成過程

書寫文字依賴于毛筆的産生。研究表明:毛筆産生于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國人使用毛筆寫字作畫的曆史已有數千年之久,彩陶上的圖畫和紋樣應當是由毛筆描繪在初胚上的。甲骨文也應該是先用毛筆寫出,然後再用利器刻出的。但是,毛筆最早的實物卻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戰國中期楚墓中發現的。

發現最早毛筆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陽長台關1号楚墓和湖南省長沙左家公山楚墓。從中出土的毛筆與當今通用的毛筆相似,而筆竿細長,筆鋒均為2.5厘米,略長于現代小楷毛筆的筆鋒。其制作方法是将筆毛圍在筆竿的一端,以絲線束緊。長沙筆采用上好的兔箭毛,相當于後世的紫毫,剛銳而富于彈性,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形容:"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正是由于這種毛筆,所以我們看到楚國竹簡上的字體筆畫勁挺,落筆起筆鋒芒畢露。長台關1号楚墓的毛筆裝在一個文具匣裡,中間還裝有小銅鋸、小銅鑿、小銅刀。可以想象,這些銅器是對簡牍進行細加工、并在編繩處刻三角形契口采用的工具。

湖北省雲夢睡虎地戰國秦墓也出土了毛筆,但它與上述毛筆不同,筆毫是插入竿腔中的,與今天的制筆方法相似。同時該墓還伴出了墨、硯等書寫工具,它們與筆、簡合起來可稱為戰國時期的"文房四寶"。與現代的文房四寶相比,僅僅是簡和紙體現了古今差異,其餘三種完全相同。

簡牍、盟書、帛書都是用毛筆書寫的,所以它們的筆畫具有彈性,起止處較尖銳,中間和偏前的部分略粗,充分表現了毛筆的特點。它們與金文凝重的形态不同,筆勢由遲重變為流美,筆畫和體式也較金文更為簡略。所以毛筆的出現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而且是一場藝術革命。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将蒙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争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髒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争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隻野兔子回軍營。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裡沉沉的,一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迹。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着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裡。

蒙恬并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其他别的改進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适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裡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将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辘辘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将它往墨汁裡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于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聿”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筆".今日簡寫作“筆”。

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于簡牍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曆史沿革

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迹,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裡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竹杆粗0.4cm,杆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制成,長2.5cm,筆頭夾在劈開的竹杆頭上,用絲線纏捆,外塗一層生漆。從其制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隻是沒有統一的名稱。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

史有秦代蒙恬造筆之傳說。傳蒙氏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制筆方法是将筆杆一頭镂空成毛腔,筆頭毛塞在腔内,毛筆還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镂空,以便于取筆。蒙氏造筆後統稱為筆,因此毛筆中有其最為著名的一種毛筆,即“蒙筆”,又稱“蒙恬精筆”、“侯筆”。侯筆即侯店毛筆,古稱“象筆”。筆長杆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滞。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固守秦朝北部邊疆,路經侯店,時值三月三日,始(試)以兔毫竹管為筆寫成家書一封,随後将毛筆贈送給侯店人。後來,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筆”。到了唐代,侯店村毛筆藝人李文魁在北京開設筆店,一名愛好書法的太監同他結為兄弟,經常把他制作的毛筆買進皇宮,受到皇帝的賞識,于是侯店毛筆譽滿天下,并被奉為禦用之品。所以,每逢三月三日,侯店一帶制筆藝人都放鞭炮、擺宴席,紀念毛筆創始人蒙恬。而當地制筆之業盛起于明永樂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所制之筆,馳名遐迩。光緒年間,因制作技藝精湛,亦奉為禦用,光緒帝立碑表彰,稱之“禦筆”。民國初年,巴拿馬賽會曾獲有獎章,故衡水侯店村因此被稱為“毛筆聖地”、“北國筆鄉”。侯店毛筆也與内畫和宮廷金魚一起,并稱“衡水三絕”。

漢代時毛筆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是開創了在筆杆上刻字、鑲飾的裝潢工藝,如甘肅武威磨嘴子東漢兩墓中各出土一支刻有“白馬作”和“史虎作”的毛筆;二是出現了專論毛筆制作的著述,如東漢蔡邕著《筆賦》,這是中國制筆史上的第一部專著,對毛筆的選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評述,結束了漢代以前無文字評述的曆史;三是出現了“簪白筆”的特殊形式。漢代官員為了奏事之便,常把毛筆的尾部削尖,插在頭發裡或帽子上,以備随時取用。祭祀者也常在頭上簪筆以表示恭敬。“白馬作”毛筆出土時就是在墓主頭部左側。

至元代、明代時,浙江湖州湧現出一批制筆能手,如吳雲輝,馮應科、陸文寶、張天錫等,以山羊毛制作羊毫筆風行于世,世稱“湖筆”。自清代以來,湖州一直是中國毛筆制作的中心。與此同時,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名牌毛筆陸續出現,其中河南汝陽劉毛筆、上海李鼎和毛筆、江西吳雲輝、安徽六安一品齋毛筆都曾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