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是在地質曆史時期保存于地層中,經石化而成的古生物遺體或遺迹。大部分化石為鈣質,有少數為矽質、磷灰石質、黃鐵礦質等。根據保存的特點,化石可分為5類。
第一類是實體化石,多為動物的骨骼和殼體以及植物的根、莖、葉等在地層中經石化而成,所以它們保存了生物的形态、結構和裝飾等。
第二類是模鑄化石,是生物遺體在地層中留下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外模指生物遺體的外部形态留在地層(包括灰岩、砂岩、泥岩等)中的印模,内模指生物遺體内部形态(大多是殼體内部)在充填物上留下的印模。
第三類是遺迹化石,又可分為2類:一類是動物活動留下的痕迹,如動物的足迹、蠕蟲爬過的遺迹等;一類是沒有骨骼和殼體的動物,如水母等,它們的身體印在地層中(大多是砂岩、泥岩)形成的化石。
第四類是化學化石,就是在特定條件下保存下來的古生物的氨基酸、脂肪酸等分子形成的化石。
最後一類是特殊化石,如琥珀和凍土中的化石等。古植物分泌出有黏性的樹脂,會偶然包裹住昆蟲或其他生物,由于外界空氣和細菌無法入内,生物遺體不會腐爛。這些樹脂後來在地層較高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就逐漸變成了琥珀,而裡面的生物遺體雖然沒有被石化,但也叫化石。琥珀化石多在煤礦中,中國東北的撫順煤礦中就常有發現。常年凍土中的生物遺體,因冰凍而沒被石化,也可稱化石。
由此可見,化石多姿多彩,不僅僅是石化的動物骨骼。
版權聲明:本站內容來源於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Wechat:1316747175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