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緯度地區(一般指南北緯30°之間),廣泛分布着一種磚紅色的土壤,中國的長江以南、廣東、廣西、雲南是中國的主要紅壤區,四川南部、貴州南部、海南的中北部等地也有紅壤分布。
為什麼那兒的土壤會是紅色的呢?高溫多雨、冬夏幹濕季節變化明顯的亞熱帶氣候是形成紅壤的重要條件和原因。像其他所有土壤一樣,紅壤是岩石長期風化形成的,岩石經過陽光和風雨的風化慢慢破碎,變成了土壤母質。在南方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土壤中的矽酸鹽礦物被分解破壞,矽、堿金屬以及堿土金屬不斷釋放并随雨水流失,鐵、錳、鋁之類的不活潑元素也常呈水化氧化狀态而有所移動。
可是,這類水化氧化物在移動時,一遇到幹旱就要脫水,變成帶紅色的氧化鐵和褐色的氧化錳、氧化鋁而固定下來。由于土壤中氧化鐵的含量高,所以紅色占了上風,又因為受其他元素的影響,紅色中還略帶灰色,成為磚紅色。有意思的是,黃壤中的含鐵量也很高,不過在幹濕季分明的條件下形成紅壤,幹濕季不很明顯的條件下就形成黃壤。
紅壤酸性大,礦質養分少,保肥性能差,易闆結,還容易産生鋁錳毒害,因此一般不宜直接種植糧食作物。不過人們也可以适當地改造紅壤,讓它符合耕種的需要,比如增施有機肥來改善土壤的酸堿值,或者利用化學反應、播撒生石灰等方式來增加土壤中的堿性元素和有機物質等。還有一種有效利用紅壤的方法,那就是種植本身就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長的農作物或經濟林木,比如茶樹、柑橘已在南方紅壤地區廣泛種植,不僅直接經濟效益明顯,在一些地方還成為旅遊景觀和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