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熱空氣在上升的過程中逐漸冷卻,空氣中的水汽便凝結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雲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在雲裡互相碰撞,不斷合并成較大的水滴或冰晶。當它們大到一定程度,空氣再也托不住的時候,水滴或冰晶就會從雲中掉下來。如果低層大氣的溫度較高,冰晶融化成液态的水滴,就形成了雨;如果低層大氣溫度較低,高空的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以雪花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除了雨和雪之外,常見的降水形式還包括毛毛雨、雨夾雪、凍雨、冰雹等。
通常來說,雨滴的直徑不小于0.5毫米,但也有非常小的,降落下來的水滴直徑小于0.5毫米時,則稱為毛毛雨。毛毛雨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隻是形容強度小的雨而已。決定是雨還是毛毛雨的,是水滴直徑的大小,并非降水強度。事實上,毛毛雨的強度可以比雨大,當你聽到“強毛毛雨”這個詞可别覺得矛盾。
雨夾雪是指半融化的雪(濕雪),或雨和雪同時下降,在近地面氣溫略高于0℃而上面的氣溫低于0℃時可以發生。
凍雨,由溫度低于0℃卻沒有結冰的水滴(氣象上稱為過冷水滴)組成,當天氣寒冷、溫度較低時,凍雨水滴落下來,掉在溫度低于0℃的物體上會立刻結冰,并且附着在物體上,形成雨凇。
凍雨的産生需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冷空氣比較強,緻使地面溫度達到0℃以下;其次,要有暖濕氣流,空氣中含有豐富的水汽,才能形成降雨。更重要的是,凍雨形成時大氣存在一種獨特的三層結構,就像一塊夾心糖,上下冷,中間暖。凍雨常常在樹枝或電線上不斷堆積,當重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将它們壓垮,從而造成嚴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