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書法藝術(什麼是書法藝術的靈魂)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書法藝術是什麼
  2. 硬筆書法的筆是什麼筆
  3. 什麼叫隸書書法

書法藝術是什麼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的産生是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标志。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先秦時期的文字,為了記載史實,把長篇文字用刀刻在甲骨上,保存下來。許多文字刻在一片甲骨上,大大小小,錯落有緻,不僅能看出并理解文字表達的意思,也能看出文字的排列組合之美,此即為書法藝術的萌芽階段。書法藝術是将書寫放入了審美範疇,不僅僅局限于文字的實用性,更追求書寫的美觀度。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金文即為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較之于甲骨文的纖細,金文稍粗,古樸,有金石氣。後來又産生了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文字多了,有了較一緻的造字原則和風格,書寫也更加講究美觀,逐漸形成大篆體。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改進大篆體,統一為小篆體。後來,從篆體又發展出隸體,也得到秦始皇的肯定和贊賞,從而得到廣泛地采用。

漢朝是隸書大盛的時代,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四百多年間社會穩定繁榮,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發展,于是兩漢時期成為了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朝着使用簡便、字體美觀方面發展,書體流派紛呈、風格多樣。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到了三國時期則是隸楷并存。魏晉時期楷、行、草三書盛行,奠定了現代書體的格局。晉代後書法理論發展起來,推動了書法藝術水平的提高。

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是魏晉時期書家的代表人物。王羲之完善了楷、行、草的今體書法,被曆代奉為楷書的楷模,“天下第一行書”。他的代表作有楷書《黃庭經》、行書《蘭亭序》、草書《十七帖》等。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便為人所珍愛。《晉書·王羲之傳》上載,某日王羲之在蕺山遇見一位老妪兜售六角扇,他在老妪的每把扇子上題了五個字,交代但言出自王羲之手筆,可得一百錢,老妪依言而行,一時衆人競相購之。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家,與父齊名,史稱為“二王”。

唐朝建立後,有一百多年的社會安定繁榮。唐太宗李世民愛好書法,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贊其書法是“盡善盡美”、“古今第一”。唐太宗以重金向民間收購王羲之的書法達三千六百幅,又設立了“書學”,成為科舉考試中的科目之一。

唐代也是書法藝術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當時的代表人物有歐陽詢,以楷書見長,被譽為“翰墨之冠”,行、草體亦很有建樹,他學習王羲之各種字體,創建出自己的藝術風格。其代表作以楷書《九成宮醴泉銘》、行書《夢奠帖》、《張翰帖》等最為著名。

到了中唐時期,書法的發展出現了高潮。以顔真卿和柳公權為代表的書法家開創了端莊豐滿、遒勁雄偉的新局面。

顔真卿的書法被評為“納古法于新意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他開創了一派新書風,被稱為“顔體書風”。安史之亂中,顔氏家族有30多人被殺,他含淚為年少慘死的侄兒季明寫了一篇《祭侄文稿》,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态橫生,得自然之妙,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柳公權受顔真卿書體的影響很大,筆筆有神、字字有骨,後人以“顔柳”并提,且有“顔筋柳骨”之說,此二體也成為了初習書法者的範體。柳公權的書法以精于點畫、謹于間架、法度森嚴而著稱,曆代書論者對柳體評價很高,論之為“廟唐氣象”。柳的傳世書迹很多,傳世墨迹有《送梨帖題跋》,碑刻有《金剛經碑》、《玄秘塔碑》等。

到了宋朝,宋太祖并不十分重視書法藝術。宋太宗即位後,征購前朝帝王名臣的墨帖并加以編輯拓印,賜給大臣。編輯拓印的質量本不高,宋人學帖的水平更不高,加上科舉制度興盛,寫字力求勻稱工整,書法藝術的個性遂被淹沒。直至宋仁宗到宋神宗之間(1021-1070年),出現了蘇轼、黃庭堅、米芾、蔡襄四位書法家,他們提出“上學六朝,不守唐人窠臼”,主張摒除帖學,形成宋書“尚意”的獨特風格,亦令當時的書法藝術界為之一振。

宋朝名将嶽飛雖一生颠沛流離、于戎馬倥偬中度日,但他文武雙全,能詩善詞,書法以行、草為主,暢快淋漓,龍騰虎躍,氣韻生動,章法嚴謹,意态精密,纖濃符中,剛勁不柔。宋紹興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嶽飛路過南陽,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因更深難眠,嶽飛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深有感慨,在看到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時,他觸景生情,“不覺淚下如雨”。他對牛臯說:“先生出祁山,連連告捷,但後主一道聖旨,錯過良機,豈非千古恨事!”道士拿來紙筆請嶽飛寫詩,他說:“千言萬語,難抒胸臆”,于是抄寫起《出師表》來,邊哭邊寫,寫完後,又寫了“還我河山”四個大字。他的書法氣勢磅礴,氣壯山河,足顯其忠義之風與淳正之氣。

在多年戰亂之後,六朝的書法藝術處于衰微狀态。就在這個改朝換代的時期,誕生了著名的書法家趙孟?#92;。趙一改宋朝帖學不求真迹之風,主張嚴守古法,一絲不苟,推動了複古潮流,使沉積多時的書法藝術界重顯活力,因此有人把他比作晉之王羲之、唐之顔真卿。其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等。然而獨木難成林,當時的書法藝術終難成氣候,元朝的書法藝術并未得到多大的發展。

明朝的皇帝多愛書法,規定凡朝廷诏敕都要讓擅長書法者抄寫,凡能為朝廷寫内制、外制者可得官職。當時流行于館閣及科舉考場的“館閣體”,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清朝仍舊學帖之風盛行,書法處于止步不前的狀态。到清中晚期,大興碑學,許多書法家碑帖并習,參以己意,寫出了個人風格,篆、隸、行、楷等諸體書法藝術都得到空前的發展,還發展了與書法藝術緊密結合的篆刻藝術。一幅書法作品加上開頭的起首章和結尾的名号章,黑色的書法加紅色印章的點綴,顯得更加美觀,這也是書法藝術的特殊成就之一。

硬筆書法的筆是什麼筆

1.硬筆書法通常使用鋼筆進行書寫。這種書法藝術主要是指用硬筆進行書寫。鋼筆的筆杆均勻,硬度适中,常見的鋼筆形狀有鵝毛筆形、鍍铑筆形、直抒形、卷尺形等,材質通常為鋼、銅、鐵等金屬材料。

2.鋼筆尖分為硬筆尖和軟筆尖,硬筆尖由鋼片裁切而成,筆尖尖端平滑,透墨性能強,适用于各種書寫風格,包括行草、楷書、隸書等。

3.在硬筆書法中,鋼筆主要用于書寫,而紙張方面常常采用宣紙、宣紙類紙張等。硬筆書法相較于軟筆書法,更具規範性和規則性,因此更适合初學者練習。

4.硬筆書法的特點是線條清晰、簡約明了、結構豐滿、平直端正,适合用于書寫公文、通知、信件、文稿等辦公場合的文件。

5.硬筆書法作品的取材和表達形式往往更注重傳達信息的準确性和嚴謹性。在學習硬筆書法時,需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姿勢和筆法,精準地書寫筆畫和筆順,培養準确的字形,同時還需要掌握硬筆書法的基本功,如模寫、造型、速度、感覺、按規矩等。

6.在練習過程中,需要注重訓練筆力和筆勢,制定适當的練習計劃,不斷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7.練習書法有很多好處,包括鍛煉身心、增強創造力、提高文化素養,以及填補精神空虛等。書法練習是一種需要細緻耐心、集中注意力的活動,有助于舒緩情緒、減輕壓力,同時提高注意力和手眼協調能力,提升靜心能力。

什麼叫隸書書法

隸書,又稱漢隸,是中國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字體。它的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現出長方形狀,這種書寫方式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的美學原則。

隸書起源于秦朝,最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隸書達到了它的巅峰狀态,成為當時書法藝術的主流。在書法界,隸書和楷書并稱“漢隸唐楷”,彰顯了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隸書的特點在于其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着獨特的藝術魅力。起筆時,通常以圓轉或方折的方式開始,行筆過程中,筆畫的粗細變化豐富,收筆時則常常有回鋒或挑鋒的技巧,使得整個字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隸書的結構也十分講究,它追求平穩、均衡,字形方正,字距均勻。在書寫時,每一筆每一劃都需精心安排,以确保整體布局的和諧美感。

隸書不僅是一種書寫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符号,它承載着豐富的曆史信息和美學價值。在今天,雖然楷書和行書更為常見,但隸書仍然作為一種重要的書法藝術形式,受到衆多書法愛好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