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香遠益清的清什麼意思
“香遠益清”的“遠”的意思是遙遠,空間距離大。
【拼音】xiāng yuǎn yì qīng。
【釋義】香氣遠播,越發顯得清新芳香。益,更,越。清,這裡指清香。
【出處】宋·周敦頤《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愛蓮說》譯文
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間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有很多人了。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香遠益清
香遠益清是什麼意思 。
意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
出自:《愛蓮說》宋代·周敦頤
節選: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翻譯: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隻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淨地立在水中。人們隻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擴展資料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描寫蓮花高潔的形象;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歎。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襯托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
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嚴謹。
香遠益清的什麼意思
意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
益:更加。
清:清芬。
出自:《愛蓮說》
節選: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翻譯: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淨地立在水中。人們隻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作者:周敦頤,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
擴展資料“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文體,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種現象來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長短不定,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這篇選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頤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贛州)道判署内寫作的。
正如《愛蓮說》抒意,周敦頤雖身居官場,卻始終未曾放棄讀書治學,著書立說,教育青年提攜後進。以蓮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此篇文章寫出了作者潔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現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從而與文章中所諷刺的庸人、俗人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香遠益清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為:香氣傳播更加清香。出自周敦頤的《愛蓮說》,本文中,我為大家整理了這篇文言文的相關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注釋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隻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浔陽柴桑(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獨愛菊花,常在詩裡詠菊,如《飲酒》詩裡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從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裡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裡說:“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獨:隻,唯獨。
自:自從。
予(yú):我。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淤泥:河溝或池塘裡積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裡指清水。
妖:妖豔。
焉:聲詞,相當于現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
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
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
遠:遙遠,空間距離大,
遠播,遠遠的傳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淨植: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亭亭:聳立的樣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詞)。
可:隻能。
亵(xiè):親近而不莊重。
玩:玩弄。
謂:認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裡,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詞而變化,例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築
噫:感歎詞,相當于現在的"啊"。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标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宜乎衆矣:(愛牡丹的)人應該是很多了。宜乎:當然。宜:應當。衆:多。
賞析全文119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
從内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歎。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于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随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态的可貴精神;
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裡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裡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亵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台詞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作者一歎真正隐逸的高士極少,二歎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歎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