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洲洪都拉斯的一片海域,有一處叫作“藍洞”的水下坑洞。這個大洞直徑約340米,深約122米,外觀呈非常規則的圓形。附近的礁石和幽藍的海水讓藍洞看上去如同一個巨大的眼珠,因此被稱作“大海之眼”。藍洞是一個石灰岩溶洞,形成于海平面較低的冰河時期,後來因為海水上升,洞内壓力增大,造成了洞頂塌陷,才形成如今的模樣。
一提到坑洞,大家腦海裡可能都會想象出一個圓形物體。為什麼坑洞大多近于圓形而不是方形或其他形狀呢?衆所周知,同樣周長的幾何圖形中,圓形的面積是最大的。如果某塊地面下部因岩溶、過度抽排水或者開挖形成空洞,上面的土層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就有坍塌的趨勢,抵抗這種趨勢的力來源于土層側壁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面積成正比,也就是與坑洞周長成正比。對于面積一定的坍塌體來說,若其形狀是圓形,其周長最小,也就是接觸面積最小,就最易被破壞,即最容易發生坍塌。因此,我們看到的坑洞大多呈圓形也就不足為奇了。被子彈穿過的玻璃、被石頭砸穿的冰面,也都會留下近似圓形的空洞,道理是一樣的。
版權聲明:本站內容來源於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Wechat:1316747175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