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是什麼朝代(紅山文化玉器價值多少錢)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5800年是什麼朝代
  2. 陶寺遺址是什麼朝代
  3. 紅山時期是什麼朝代
  4. 紅山文化是哪個朝代的

5800年是什麼朝代

六千年前為公元前四千年左右。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華夏族在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起源并逐漸發展,進入新石器時期以後先後經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距今約4600-4000年在分布于黃河中下遊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

古埃及王國時期始于5100年前(前3100年),美尼斯統一上埃及和下埃及而建立第一王朝,約公元前3150年,納爾邁國王統一上下埃及,埃及王國誕生。

在公元前3500年時,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開掘溝渠,依靠複雜的灌溉網,成功地利用了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湍急的河水,從而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創建了第一代文明。

關于華夏文明(古代中原地區居民創造的文明)的起源時間,西方學者根據他們的标準一直認為是3000年前,中國學者雖然存有異議,但一直無法證明這一觀點的錯誤。紅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結果和關于文明标準的定義,可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

按照西方對文明起源的定義,中華文明發源于3000年前。而紅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們對于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個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應前推5000年,應是8000年前。中華文明起源時間前推5000年,不應以青銅器為标準。

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發現表明,盡管中華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發展過程由于地理的原因處在東亞地區,是相對獨立、自己摸索向前發展的,但是在“古國時代”的晚期,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和其他外來文明有了接觸

“良渚文化”實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良渚距今約5300~4300年,大體與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同處一個時代。

陶寺遺址是什麼朝代

衆所周知,中國擁有着5000年的文明和曆史,我都會記得三皇五帝夏商周這樣的朝代口訣,聽着堯舜禅讓的傳說。不過中國的信使卻從公元前841年開始。2000年國家夏商周的斷代工程交出了夏商周年表,将夏代開始的年份定位公元前2070年,曆史向前推了1200年之久。2015年我國社會科學院在山西的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公布,從公元前2300年到前1900年期間所存在的陶寺是帝堯都城的所在地,也就是最早的中國,是得堯這一傳說成為了現實,樹立起5000年中華文明的偉大豐碑。

我看過許多的介紹陶寺遺址的文章,但無暇去現場,近日專程參觀了陶寺遺址。陶寺遺址位于山西襄汾縣東北約十五裡陶寺村以南,處汾河以東,塔兒山西麓。進入陶寺,首先看到的是陶寺遺址的門牌坊,兩側是帝堯古都、最早中國的短聯。牌坊前是襄汾縣人民政府立的陶寺遺址碑,陶寺遺址是國務院1988年月13日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寺遺址現有簡陋的陳列館,我們邊聽着解說員的介紹,邊看出土的文物,展闆,最後觀看了錄像,對陶寺遺址的發掘過程、遺址的時期、規模、曆史價值等有了大概的了解。

陶寺遺址的發掘已經40多年,1978年至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臨汾行署文化局合作,揭露了居住區和墓葬區,發掘墓葬一千餘座。其中大貴族墓葬9座,出土了陶龍盤、陶鼓、鼍鼓、大石磬、玉器、彩繪木器等精美文物,震驚海内外,确定了陶寺文化。

1999-2001年,确定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城址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1500米,中期城址總面積為280萬平方米,方向225°。從此陶寺遺址的田野發掘與研究的目的從探索一個龍山文化晚期的超大型聚落,轉向探索一個都邑聚落的布局與性質,追尋其社會組織發展水平是否已經進入到國家社會。而從考古的角度探索一個都城遺址,可以通過城牆、宮殿、王陵、宗教禮制建築等考古遺存判定。

2002年春季開始,陶寺遺址的聚落考古研究一直被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臨汾市文物局合作,在陶寺城址共發掘4000平方米,确定了面積為56萬平方米的陶寺早期小城、下層貴族居住區、宮殿區、東部大型倉儲區、中期小城内王族墓地以及祭祀區内的觀天象祭祀台基址。

陶寺北墓地2016年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獲,共發掘春秋晚期墓葬5座。其中2座大型墓葬為春秋晚期墓葬,同是大夫一級的貴族夫人墓,出土有鼎、豆、鑒、壺、簠、舟、鬲、盉、盤、甗等青銅容器35件,以及樂器銅镈8件、銅紐鐘9件、石磬4套20件和玉飾件等随葬品,為研究煌煌800年的晉國史提供了寶貴材料,發掘中發現了東南門址和東南拐角處的側門。

2017年春季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對疑似東南門址和東南拐角處的側門進行了擴大發掘,基本确認陶寺文化早期開始挖基槽夯築城牆,中期繼續使用,至陶寺文化晚期時,在早期牆基之上略微錯位挖出較淺的晚期牆基槽夯築城牆,同時,發掘中還通過解剖确認了東牆的存在,本次發掘基本确認了陶寺遺址宮城的存在。

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遺址初步發掘八大成果:1、最早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2、到遺址發掘為止最早的文字;3、中國最古老的樂器;4、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5、到遺址發掘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築材料——闆瓦;6、黃河中遊史前最大的墓葬;7、史前中亞最大的城址;8、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台,比英國巨石陣早500年。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研究中國如何從基本平等的原始社會向複雜社會到接近國家社會轉變,當時确定了黃河及長江流域的二裡頭、陶寺、良渚三大中心遺址和長江中遊的石家河、東北紅山文化等重要遺址。

先看陶寺是不是都城,進而探索陶寺文化是不是一個國家。

作為一個都城,要有城牆、宮殿區、王陵區、祭天祭地祭祖的禮制建築及專門的手工業作坊區、獨立倉儲區和普通民衆居住區等要素,經過十幾年的辛苦,我們基本把陶寺作為都城的幾個條件都找到了。陶寺考古工作隊第四任隊長何努這樣介紹。

挖掘發現,陶寺中晚期有個大的社會動蕩,政權崩潰,城市和宮殿遭到嚴重破壞。何努認為這種摧毀是新政權對舊政權正統地位的否定和摧毀,表明整個社會進入了國家政治的狀态,陶寺遺址體現出了文明和國家的形成。通過宏觀聚落形态調查,何努發現陶寺控制的這個國家可能存在類似都城-省會-縣鎮-村四級行政組織,同時也發現了小型的驿站遺址,推測服務公務人員往來,這是中央和地方行政關系物化的表現。

陶寺有兩件出土器物引起高度關注,一個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金屬樂器——出土于陶寺晚期墓葬的銅鈴,盡管鑄造工藝粗糙,器壁厚度不勻,但其采用合範澆鑄技術,仍是前所未見的創舉;還有一個是一把陶制扁壺,兩側有兩個用朱砂書寫的符号,一個類似于當下的文字,學界對另一個符号則分歧較大,有解讀為命、昜、邑、唐等,何努認為就是堯字,文堯連起來可能是當時人們對堯帝的稱頌。雖然數量不多,但何努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比甲骨文還早幾百年。

何努要為中國重新釋義。他認為詞彙來源并非是傳統認為的中原之國,而是中土之國。他的依據來自一個廣受質疑的觀象祭祀台,一個平面呈半圓形的平台、圓心觀測點有裡外三圈的圓形夯土構件。在多名天文史學家協助下,何努曆經數年模拟觀測發現,站在圓心觀測點往東遙望塔兒山,在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重要節氣,正好可以看到太陽分别從夯土地基上幾道對應的觀測縫中升起。根據挖掘出的圭尺和圭表的測影演算,認為和《堯典》裡記載的四表測量匹配,也和《周髀算經》裡關于夏曆冬曆的影長數據吻合,确定陶寺就是地中,中國概念的來源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國,陶寺便是最早中國。

在天文學界,何努的發現和推斷獲得認同。已故天文學家席澤宗院士把陶寺觀象台的發現稱為中國天文考古真正的開端。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陶寺觀象台得以模拟複原,被當成華夏先民的一項重要科技成果介紹。

然而,這裡又帶來了一個問題:陶寺遺址的國王是誰呢?

《宗國都城記》雲: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于此。《尚書疏證》:堯為天子實先都晉陽,後遷平陽府。《詩譜》:堯始居晉陽,後遷河東。

史書上有堯都平陽之說,結合陶寺遺址的地理位置,不難确定陶寺遺址的國王就是上古堯帝。古地名稱呼也佐證了這一點,太原素有北唐之稱,目的應該是區别臨汾的帝堯首都唐地平陽。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一系列的考古證據鍊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内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與堯都契合。此前考古學界一般認為,中華文明始于夏朝後期的二裡頭文化時期,距今3700多年。但陶寺遺址考古發現表明,早在距今4200多年前,文明的幾大構成要素(文字、青銅器、都城)均已出現。中華民族進入文明社會的年代,至少可以在此前認知的基礎上往前推進500年。

良渚古城遺址存在的時間是距今4500~4300年,早于存在時間為距今4300~3800年的陶寺古城遺址。但為什麼陶寺遺址是最初中國而良渚遺址不是呢?這是由于最初中國這個概念有它特定的内涵,故中國指的是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良渚古國不屬于這個範疇以内,二者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淵源關系。

陶寺就是‘堯都’,是我國考古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國都;陶寺時期是最早的‘中國’,其物質、精神和制度文明是中華文明核心的重要源頭。這一文明探源的新結論,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及山西省相關部門發起的幾場研讨會公布,權威性很高。

我們從曆史中走來,它是我們存在的依據和理由,它是我們成長的沃土和甘露。我們找尋上古的曆史,就是在發掘華夏文明的根系脈絡,探索傳統文化的最初起源。盡管,帝堯和他的那個時代早已被湮沒在曆史長河中,但創制于堯且沿襲至今的曆法、禮制等諸多精神财富,早已融入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血脈之中。陶寺,這片隐匿于廣闊田野中的史前遺迹、塵封京華,用大量的考古發現和堯文化的豐富遺存,給山西所擁有的極其豐富的曆史文化寶藏以最充分的理論诠釋和最合理的曆史定位。曆史悠久、文化燦爛、人傑地靈、資源豐富……諸多美好的詞語,都是山西從遠古傳承、從祖輩繼承、從世代秉承而來。陶寺,便是根源,便是發端,便是始祖。

至今,我們的教科書裡古老中國有信史可循的起源,仍被界定在了夏商。唯願,在不久的将來,我們的課本能夠重建中國的上古史,把帝堯所創造的文明昭告世界——告訴人們,不僅最豐富的古代文物留存在山西,最早中國在山西,華夏文明的起源也在山西。一如國家文物局在其編撰的《文物三字經》中對陶寺遺址的描繪:北陶寺,有大墓。出龍盤,出鼍鼓。擊石磬,配樂舞。持玉钺,興軍旅。古國家,正崛起……

紅山時期是什麼朝代

紅山時期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階段。紅山文化,起源于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迹之一,主要分布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甯西部。紅山文化的遺址最早在1921年被發現。1935年,學者們對赤峰東郊的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并于1954年正式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學術界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紅山文化遺址。此外,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中的淩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這使得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紅山文化是哪個朝代的

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東南部至遼甯西部地區的文化遺存。

以下是關于紅山文化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時期

紅山文化是一種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遼甯地區。這個文化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及周邊地區,因此也被稱為遼西史前文化。紅山文化的時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二、特點與發現

紅山文化以其獨特的玉器制作和祭壇遺迹著稱。在紅山文化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器工具、陶器和玉器。其中,紅山玉器的制作工藝十分精湛,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高度發展水平。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祀遺址和墓葬,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結構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線索。

三、曆史價值

紅山文化在中國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豐富的文化内涵和獨特的地方特色為研究中國史前社會的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同時,紅山文化的發現和研究也為中國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紅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為後來的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