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是什麼意思(大寫意到工筆畫是什麼意思)

biang 中華百科 872

本文目錄

  1. 工筆畫的意思是什麼
  2. 工筆畫什麼意思
  3. 工筆是什麼意思 工筆介紹
  4. 工筆是什麼意思
  5. 工筆什麼意思

工筆畫的意思是什麼

工筆,又稱“細筆”,與寫意相對,為細緻寫實的中國畫技法,特點是注重線條美,造型嚴謹,一絲不苟。

工筆的技法又可分為描、分、染、罩。

描,即白描,就是先分别用濃墨、淡墨描出底稿;分,即用墨色上色,用清水分蘊開來,以表現出畫面的層次;染和分的程序一樣,但用的不是墨色,而是用彩色來分蘊畫面;罩,指的是整體上色。

中國的工筆畫起于戰國,到兩宋走向成熟。

工筆畫是中國畫中追求“形似”的畫種,關注“細節”,注重寫實,圖人狀物“盡其精微”,力求“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态與形體的完美統一。

曆代工筆畫名家有唐代的周昉、張萱,五代宋朝的黃筌、趙佶,明代的仇英等人。著名作品有《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等。

工筆畫什麼意思

工筆畫是一種中國畫的繪畫技法,也被稱為細筆畫。它以精細、工麗的線條和色彩為主要特點,注重細節的表現和畫面的細膩度。

以下是關于工筆畫的詳細解釋:

1.工筆畫的基本特點:

*工筆畫注重線條的精細和表現力。畫家通過細膩的線條描繪物象的輪廓和細節,展現出物象的質感和形态。

*工筆畫注重色彩的運用。畫面上的色彩往往經過精心調配,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和色彩變化,營造出一種瑰麗、典雅的藝術效果。

*工筆畫追求畫面的細膩度和逼真度。畫家通過精細的筆觸和細膩的渲染,展現出物象的紋理、光影和立體感,使畫面栩栩如生。

2.工筆畫的曆史背景:

*工筆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傳統繪畫技法,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繪畫作品。工筆畫的發展過程融合了各個時期的文化和藝術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點。

*在宋代以後,工筆畫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獨立的繪畫體系。明清時期,工筆畫技法更加成熟,成為中國畫壇上的一種重要藝術形式。

3.工筆畫的創作過程:

*工筆畫的創作往往需要經過多道工序。畫家首先會進行構圖和起稿,确定畫面的基本結構和布局。然後,通過精細的線條描繪物象的輪廓和細節。最後,進行色彩的渲染和畫面的調整,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和藝術效果。

*工筆畫需要畫家具備紮實的繪畫功底和豐富的藝術修養。畫家需要掌握繪畫技法、色彩運用、構圖布局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需要對自然和生活有深入的觀察和理解。

總的來說,工筆畫是一種注重細節、色彩和線條的中國畫技法。它以精細、工麗的畫面展現出中國畫的獨特魅力,是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筆是什麼意思 工筆介紹

1、工筆是一種中國畫的繪畫技法,它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這種畫法工整、細緻、寫實,常在畫花、鳥、人物時被使用。創作工筆畫一般要先做畫稿,再在畫稿上鋪宣紙進行勾勒、上色、渲染。

2、工筆是創作中國畫的時候會使用的一種技法,這種畫法非常的工整、細緻,是中國畫中比較寫實的一種畫法,人們經常在繪畫花、鳥、人物的時候使用這種畫法。

3、工筆畫在創作之前,一般都需要先畫出稿本并對它進行反複的修改,等稿本定下來之後便要在它表面附一層宣紙,用筆在宣紙上勾勒出稿本的圖案再上色、渲染才行。

4、工筆畫距今已經有很久的曆史,它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曆史上善于創作工筆畫的名家也有很多,明朝時期的仇英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有《桃村草堂圖》、《赤壁圖》等。

工筆是什麼意思

工筆亦稱“細筆”。與”寫意”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于工整細緻一類密體的畫法。用細緻的筆法制作,工筆畫着重線條美,一絲不苟,是工筆畫的特色。

工筆

拼音:gōngbǐ

詞義:簡單點說工筆就是細緻寫實。

基本解釋

[traditional Chinese realistic painting]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工整,注重細部的描繪(區别于“寫意”)

這是一幅很出色的工筆畫

工筆什麼意思

工筆,就是運用工整、細緻、缜密的技法來描繪對象。工筆又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重彩兩類。工筆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線條來描繪對象,不塗顔色。白描本來大抵是用來打草稿的,宋代畫家李公麟把它發展成獨立的畫種,他的白描如行雲流水,變化無窮豐富,有很強的表現力。他畫的《五馬圖》,人和馬都用單線勾出,比例準确,肌肉骨骼的結構清楚,甚至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澤也細緻地表現出來,動态極為生動,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工筆重彩,就是指工整細密和敷設重色的中國畫。在中國繪畫的早期,工筆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帛畫、都是道地的工筆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構圖巧妙,線描精細,設色絢麗,顯示了當時工筆重彩達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繪畫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綠之類的重彩顔料,因此稱繪畫為“丹青”,由此可見工筆重彩在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了。

寫意畫是與工筆畫相對而言的一種畫法。它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據傳唐代的時候,玄宗命令畫家李思訓和吳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繪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訓是擅長工筆重彩的,他用了幾個月的工夫完成這幅壁畫。吳道子則在一天之内就畫成三萬餘裡的嘉陵山水,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筆重彩的技法來畫,一定是比較粗放、簡練的。這說明那時的繪畫已經有了工筆、寫意的區别了。到了宋代,蘇轼提出“士人畫”,主張畫畫“不求形似”,而應寫情寄意,以表達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繪畫作品隻有一幅《枯木圖》,畫一株枯樹、一塊頑石,石後露出一、二枝竹子,樹下幾根細草。這幅畫抒發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書法家卻給以極高的評價,說枝幹“虬屈無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後,筆法簡練、造型生動、酣暢淋漓、講究意趣的寫意畫大盛。

這樣,寫意畫就同遵守傳統、恪守法則的工筆畫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大派,長期地在畫壇上争相輝映,代代地相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