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宣紙的東西叫什麼(壓宣紙的東西叫什麼來着)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用來壓宣紙的石頭叫什麼
  2. 在寫毛筆字時用來壓宣紙的兩塊東西叫什麼的一下子就給忘了。
  3. 古代寫毛筆字壓紙的那個東東叫什麼

用來壓宣紙的石頭叫什麼

叫:鎮紙

鎮紙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工藝品。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鎮紙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順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

在寫毛筆字時用來壓宣紙的兩塊東西叫什麼的一下子就給忘了。

您好,用來壓宣紙的叫做鎮紙。

根據我學習書法的經驗,跟您分享一下練習書法需要準備的工具。

書法工具之一筆

毛筆的種類很多,一般寫字的筆,大緻分軟性、硬性、中性三類。軟性的筆,有羊毫、雞毫等。硬性的筆,有紫毫(兔毫)、狼毫、鼠毫等。中性(不軟不硬)的筆稱“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兩種。

練習書法宜用軟筆還是硬筆,要看字的大小而定。寫大楷、隸書宜用軟筆,寫小楷、行、草書宜用硬筆。

筆的好壞,以“尖”“齊”“圓”“健”為标準。所謂“尖”就是筆毛聚攏時筆鋒要尖稅。所謂“齊”,就是把筆毛捺扁時看去要齊,可用手指把筆頭撚開捺扁,看是不是内外都齊,像篦子的齒一樣沒有參差長短。所謂“圓”,就是寫起宇來,四面都圓轉如意,必須整個筆頭像初出士的肥筍,圓渾飽滿,沒有四凸,所謂“健”,就是彈性較強,把新筆撚開,蘸些唾沫,在大拇指甲上來回繞圈兒,筆尖要圓轉自如,沒有“搶毛”(突出在旁邊的筆毛),繞罷提起,筆尖自然收束,回複尖挺。将這四個條件合起來考慮,可知選筆時應挑筆毛肥些厚些的,不要又瘦又單的,寫起來方能得力。

新筆筆頭上有膠,買回來後,須先浸在涼水裡讓它自己慢慢發開(不要用熱水),不要硬撚或用牙咬開。寫中楷的筆,發開整個筆頭的三分之一;寫大楷的筆,發開整個筆頭的一半,不要多發或全發開。字寫畢,須把筆頭上的餘墨用清水洗淨、擠幹,抹順筆毛,插入筆筒或套上筆帽。如放置較長時間不用,還應在放筆的匣子裡擱上樟腦,以防蟲蛀。這些做法,都是為了保護筆毛不受損傷。

書法用具之二——紙

寫書法的紙大緻分為生熟兩種,生紙吸水,熟紙不吸水。在我們的印象裡,一談到宣紙,可能馬上會想到那種完全吸水的生紙,其實在古代很長段時間中,都是用熟紙進行書寫的。不建議大家用完全吸水的生宣紙練習寫宇,因為這樣的紙張吸水性過幾乎無法表現出筆毫在紙上的微妙變化。當然也有一種觀點認為,生宣紙帶的墨迹自然洇開的效果,還有對書與痕迹的模糊,有一種柔焦式的美化和裝作用。

練字打基礎要在比較糙而澀的紙上下功夫,所以用紙以毛糙和能吸水為宜,通常用元書紙、毛邊紙、高麗紙都可以。

最開始練字,比如練習中鋒,寫篆、隸書時,可以使用偏熟或半生熟元書紙。寫到小楷的時候,适合選更熟一些的,比如蠟箋,這樣的紙對書的技巧與精度也有着相當的要求。

說到箋紙,古來有很至種制作工藝和相應的樣子,比如彩色的、灑金銀的,還有用各和植物花朵制成的。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列舉了很多種紙的做法和樣子,各有趣味,又說五色紙筆,唯有白色、月下白和松花色這樣的最好、最清雅,種種用心很是可愛。

紙的購買單位論“刀”,一刀紙通常是一百張,特殊情況下也有五十張的。練字時可以多用手工紙,機器制的少用些。機器制的紙往往不抓墨,墨與紙很難結合,容易浮在表面,字就不容易見精神。

紙的保存要注意防蟲防潮。陳年的紙因為褪去了火氣,會更細潤好用,能呈現的筆墨層次比新紙更豐富,所以也更有價值。

書法工具之三——墨與硯

寫字用墨有松煙和膠墨兩種,練字以膠墨為宜。選時要選分量輕、質地細(上面沒有雜質)的。

磨墨要輕而慢,要保持墨的平正,要在硯上垂直地打圈兒,不要斜磨或直推。磨墨用水,甯少勿多,磨濃了,加水再磨濃。要用清水磨墨,不可用茶或熱水。墨要磨得濃淡适中,不要太濃或太淡。

磨畢要把墨裝進匣子,以免幹裂。磨墨時間比較長,為了避免右手酸累,最好能練會左手磨。

磨墨的方法建議

-在硯堂上面滴少量清水。

-将墨條垂直置于硯堂上,重按輕轉。順時針研磨,要緩,要輕。古人所謂的“磨墨如病夫”就突出了一個“緩”字。

-在研磨過程中根據墨的濃稠情況,分次加人清水。要有耐心,研磨得大快,墨汁容易起沫,太慢則下墨遲。

-如需大量墨汁,可将磨好的墨汁倒人墨海中,然後繼續研磨。也可将現成的瓶裝墨汁倒人硯台,加水,用墨條研磨一段時間,調和使用。

-宿墨滞筆,如果沒有特殊的使用習慣,要及時洗淨硯台。

如果我們用墨汁寫字,而不是像古人一樣用墨條和硯磨墨,就需要準備一個裝墨汁和調整筆亳用的墨碟。

選擇墨碟有兩個要點,一是要有一定的重量。太輕巧的盤子不适合,因為大點的毛筆在蘸墨和調整筆鋒時,稍微用力就很容易把墨碟打翻,發生墨汁灑在桌上的事故。

第二是墨碟的邊緣要适合刮去筆毫上多餘的墨汁,以及調整筆鋒。從前,古人還設計了專門用于舔筆的小碟子,我們現在都用設計周到的墨碟代替了。

至于硯,則是古來寫字不可少的文房用品,用于研磨、盛放磨好的墨汁。磨墨真的很需要耐心,現在我們的事情多,時間有限,力氣也需要留着好好寫宇,所以初學時還是推薦用墨汁。

如果不磨墨,硯的使用率其實并不高,現在它更多被視為一種文房雅玩和奇情之物,寄托了我們對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欣賞之情。

書法工具之四—其他

毛氈

寫字墊在桌上的毛氈,大概是不寫字的人最不容易想到的一件必需裝備。

在生紙或偏生的紙上寫字,墨汁很容易滲到桌面上,紙會和桌子粘在一起,因為不吸水的特質,毛氈能很好地托住墨汁。如果用的是熟紙,可以墊皮料或直接在桌上書寫,這樣筆面更硬實鋒利,邊緣也更清晰。

乳白色、灰色和一些顔色飽和度低的羊毛氈很好用。最好不要選擇飽和度很高、色彩過于明亮的毛氈,看着會疲勞,寫字作畫的紙通常都有一定的透明度,尤其是畫畫的,顔色鮮亮的毛氈會影響我們對色彩的判斷。

筆洗

洗筆的水孟叫作筆洗,古代又叫洗子。

它的功能主要有三個,一是在寫字的時候提供水,水和墨是控制墨色的關鍵性存在;二是濕潤毛筆,毛筆在蘸墨之前一定要先潤濕,長期用千筆直接馥墨對毛筆有損害,第三才是用來洗筆。

可以在桌上多準備幾個筆洗,出門時,則可用各種水杯和碗來替代。

紙鎮

紙鎮會在書寫的時候帶給我們安全感,就像它的名字一鎮住紙。

如果紙張在書寫的時候出現移動,會讓筆亳突然失控,或是無法發力,所以用重物壓住紙張是很重要的。從美感的角度講,書桌上的器物體現不同的材質,會有一種豐富而又和諧的美感。

金屬紙鎮很好用,因為體積相對較小,分量又足夠重。另外也有用石頭或者木材做的紙鎮,需要選擇合适的,否則容易壓不實,或因體積偏大帶來遮擋,影響手和毛筆的運動。

筆山

筆山又叫筆擱、筆架,是毛筆的好朋友。它是毛筆在書寫需要暫停時的擱置處。筆上有濕墨時,稍不小心就會沾染到各處,架在墨碟的邊緣又很容易發生毛筆滾落弄髒紙或桌子的惱人情況,所以為它找一個安置處是非常必要的。

毛筆好好架在筆山上時,會有一種安定有序的感覺。筆山的材質有很多種,比如瓷、木頭、水晶和玉石。

古代寫毛筆字壓紙的那個東東叫什麼

古代寫毛筆字壓紙的東西叫鎮紙,也常被叫做鎮尺、壓尺。

鎮為壓物之器,其曆史源遠流長。

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興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

古代鎮紙大多采用兔、馬、羊、鹿、蟾蜍等動物的立體造型,面積較小而分量較重,材質多為玉、陶瓷、銅以及水晶等等。

明清兩代,鎮紙的制作材料和造型也有了新的變化,材料除了繼續使用銅、玉之外,還增加了石材、紫檀木、烏木等等,形狀大多為長方形,因為這個緣故,鎮紙也常常被叫做鎮尺、壓尺。

擴展資料

關于鎮紙的曆史典故

1、鎮江山

齊高帝肖道成自幼聰慧好學,愛好書法,極擅草隸書,當上太子後挑閑暇時候也常常提筆習字。繼位後,齊高帝感慨宗室鋪張浪費,下令一律從儉:殿前和禦用的物品凡用金、銅制作的器具全都用鐵器替代,還以身作則把案前的金質鎮紙換做鐵的。

有一日他檢查皇兒的書法時發現他的字寫的歪七扭八,明顯不用心,齊高帝大怒,想要懲罰兒子,手頭卻沒有合适的工具,便順手抄起了自己案前的鐵鎮紙,皇子受到齊高帝的教訓後,自此認真習字。

齊高帝就跟太傅說:“鎮紙是個好東西,能替我壓住紙張,換成鐵的以後顯的勤儉,而且還能當作戒杖使用!”齊高帝得這段點評也因此成了一段佳話。

2、鎮江湖

現代作家陶庵遺夢收藏了一對武鎮尺,上刻“明禮儀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題為“賈自溫敬贈”,便是賈自溫贈與曹振铎的。曹振铎屬蔣嫡系,在1948年濟南戰役中是最大的反抗力量。而賈自溫原屬馮玉祥部,雖說後來專心鄉務,不問政事,不再出山,但與軍界私交甚多,一直與曹振铎保持着聯系。

濟南戰役後,曹振铎奉行“舍車保帥”主義,設法弄清解放軍的行軍路線後,他用送軍糧的名義,駕着一輛載滿麥子的大馬車,經齊河過黃河,路過解放區到達天津時,去青島乘飛機逃到了南京,度過餘生。

這對鎮紙定是帶着賈自溫和曹振铎初次見面的氣味相投,再到軍界刀山火海的惺惺相惜,它跟随主人無數次颠沛流離,曆經戰火與恩怨的洗滌,不但鎮得了方寸案頭,還鎮住了主人的心性與當時的江湖。

3、鎮福祿

據杜光庭的《靈異記·異石》記載,會稽有個進士李眺,平時放縱不羁,在中進士之前,他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塊小石頭,青黑平正,溫滑可玩,看着還算可以。于是他就找了個朋友略施雕琢,便放在案頭當鎮紙。

每當有朋友來看望他時,李眺就吹噓自己得來的這塊鎮紙是天命所賜,能給自己帶來福運。結果當年他真中了進士,他的朋友都信以為真,紛紛前來觀摩把玩這塊鎮紙。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鎮紙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