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畫有哪些(王維的畫有哪些名作)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王維著名的山水畫有哪些
  2. 王維的畫作代表有哪些
  3. 王維著名的山水畫有哪些王維的畫詩配畫

王維著名的山水畫有哪些

王維著名的山水畫有:

1、《辋川圖》是唐代王維所作的單幅壁畫,對古代的文人山水畫和山水田園詩的創作産生了深遠影響,開啟了後人詩畫并重的先河;

2、《著色山水》是最近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博物館展出、讨論的一幅據傳為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山水作品,在民國時為無錫華氏收藏,曆經百年至今;

3、《雪溪圖》,絹本、墨筆畫。縱36、6厘米,橫30厘米。坡石有漬染似無勾皴,無款。有宋趙佶标題“王維雪溪圖”。圖錄于《中國名畫寶鑒》。

王維的畫作代表有哪些

王維的畫作代表有《辋川圖》《劍閣雪棧圖》《雪山行旅圖》《伏生授經圖》《江幹雪霁圖》《長江積雪圖》《辛夷塢》《白石灘》等。這些畫作在唐朝時已受衆人追捧,宋元之後更是奉為神明鎮國之寶。

此外,王維的畫作在繪畫藝術方面也頗受贊譽,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稱他為“文人畫始祖”。作為畫家的王維,在繪畫藝術方面的才華,更是得到後世之人的推崇。

王維于武則天時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濟)。幼年聰明過人,才華早顯。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王維離家赴京城,希望得到達官貴人的舉薦。

由于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開元五年(717年),在長安,其間有時至洛陽。有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王維代表作詩如下:

1、《山居秋暝》:描寫山居生活的清幽和甯靜,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

2、《鳥鳴澗》:以鳥鳴聲為背景,表現山間的甯靜和安詳。

3、《辛夷塢》:描寫辛夷花盛開和凋謝的情景,表達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4、《竹裡館》:描寫在竹林中獨處的情景,表達作者内心的靜谧和安逸。

5、《鹿柴》:以鹿柴為背景,表現山林的靜谧和神秘。

王維著名的山水畫有哪些王維的畫詩配畫

王維的《畫》

王維《畫》

王維著名的山水畫有哪些?

急急急急!!!王維有那些畫!!

王維的《畫》原文是什麼?

王維的《畫》

[唐]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王維《畫》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譯文〗

在遠處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顔色,

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

人走近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點評〗

此詩把畫景于實景對照描述,

顯示了畫的形神兼備。

望采納!

王維著名的山水畫有哪些?

傳世作品有《雪溪圖》,絹本、墨筆畫。縱36.6厘米,橫30厘米。坡石有漬染似無勾皴,無款。有宋趙佶标題“王維雪溪圖”。圖錄于《中國名畫寶鑒》。此《雪溪圖》構圖平遠,可分為近景、中景、遠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披着素紗的木拱橋把人們引入一個冰雪天地;中景是一條結冰的大河,橫卧在畫卷中部,水平如鏡,波瀾不興;遠景,河對岸雪坡、樹木、房舍等平卧于黑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畫面更加深遠。縱觀全圖,可使觀者沉浸在一片甯寂的山村境界之中,仿佛有雪花飄落和行人腳步聲悄悄傳入耳畔。此畫無款。右上角有趙佶題字“王維雪溪圖”,故長期以來認為是王維唯一的山水作品流傳至今。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王維《袁安卧雪圖》,其中雪中芭蕉的意喻得到後世的推崇,這種超越于生活常理之外的藝術處理,确立了“神情寄寓于物”的表現手段,也進一步深化了“意在筆先”的思維方式。王維最重要的成就在于開創了詩情畫意的境界,詩與畫在意境上的交融,賦予了真正的氣韻生動的美感,從此詩的情懷進入了繪畫,逐漸成了重要的審美标準之一。

王維以畫山水最著名,其所畫《辋川圖》,山谷郁郁盤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此外還善于畫人物及羅漢。亦作壁畫。

還有《伏生授經圖》,《長江積雪圖》,《雪中芭蕉》等

急急急急!!!王維有那些畫!!

王維有一幅畫《雪中芭蕉》,是中國繪畫史裡争論極多的一幅畫,他在大雪裡畫了一株翠綠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則又是南方熱帶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裡不死呢?”這就是曆來畫論所争執的重心,像《漁洋詩話》說他:“隻取遠神,不拘細節。”沈括的《夢溪筆談》引用張彥遠的話說他:“王維畫物,不問四時,桃杏蓉蓮,同畫一景。”

探讨王維這幅畫之前,有必要強調一個本來完全沒有必要強調的問題,即該畫名為《袁安卧雪圖》,是一幀曆史人物故事畫,而絕非景物畫,隻因存在“雪蕉”問題,故後人習以《雪中芭蕉》代而稱之。因此,讨論該畫是不可以脫離袁安其人以及其卧雪故事背景,就“雪蕉”而奢談“雪蕉”。

袁安,東漢人,《後漢書》有傳,生平許多事迹均為後人所稱道。唐章懷太子注《後漢書·袁安傳》時援引漢魏周裴《汝南先賢傳》載:時大雪積地丈餘,洛陽令自出按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卧,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幹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也。

此即袁安最為後人推崇備至的卧雪故事,王維《袁安卧雪圖》即以此題材所作。袁安卧雪的故事,在古代極有影響,成為傳統文學和繪畫廣為引用的典故和題材。

但是後代喜歡王維的人替他辯護的更多,宋朝朱翌的《猗覺寮雜記》說:“右丞不誤,嶺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紅蕉方開花,知前輩不苟。”明朝俞弁的《山樵暇語》談到這件事,也說都督郭_在廣西:“親見雪中芭蕉,雪後亦不壞也。”明朝的王肯堂《郁岡齋筆麈》為了替王維辯護,舉了兩個例子,一是粱朝詩人徐_好一首詩:“拔殘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餘。枝橫風而色碎,葉漬雪而傍孤”來證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一是松江陸文裕宿建陽公館時“閩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橫映粉牆,盛開紅花,名美人蕉,乃知冒着雪花,蓋實境也。”

這原來是很有力的證據,說明閩中有雪中的芭蕉,但是清朝俞正燮的(癸已存稿)又翻案,意見與明朝謝肇_的《文海披沙》一樣,認為“如右丞雪中芭蕉,雖閩廣有之,然右丞關中極雪之地,豈容有此耶?”謝肇_并由此提出一個論點,說:“作畫如作詩文,少不檢點,便有紙漏。......畫昭君而有帷帽,畫二疏而有芒躍,畫陶母剪發而手戴金馴,畫漢高祖過沛而有僧,畫鬥牛而尾舉,畫飛雁而頭足俱展,畫擲骰而張口呼六,皆為識者所指摘,終為白壁之暇。”期期認為不論是作什麼畫,都要完全追求寫實,包括環境,曆史,甚至地理等等因素。

整理了這些對王維一幅畫的諸多讨論,每個人講的都很有道理,可惜王維早就逝去了,否則可以起之于地下,問他為什麼在雪中畫了一株芭蕉,引起這麼多人的争辯和煩惱。

推想王維在作這幅畫時,可能并沒有那麼嚴肅的想法,他隻是作畫罷了,在現實世界裡,也許“雪”和“芭蕉”真是不能并存的,但是畫裡為什麼不可以呢?

馮超然繪袁安卧雪圖

記得《傳燈錄》記載過一則禅話:六源律師問慧海禅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六源又問:“一切人總如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這一則禅話很可以拿來為雪中芭蕉作注,在大詩人、大畫家,大音樂家王維的眼中,藝術創作就和“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一樣自然,後代的人看到他的創作,卻沒有那樣自然,一定要在雪裡有沒有芭蕉争個你死我活,這批人正是“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此所以曆經千百年後,我們隻知道王維,而為他争論的人物則如風沙過眼,了無蹤迹了。我并不想為“雪中确實有芭蕉”翻案,可是我覺得這個公案,曆代人物争論的隻是地理問題,而不能真正觸及王維作畫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雪中真有芭蕉為王維所眼見,是寫景之作,另一種是雪中果然沒有芭蕉,王維憑借着超人的想像力将之結合,做為寓意之作。也就是“精于繪事者,不以手畫,而以心畫”的意思。王維是中國文學史、繪畫史、音樂史中少見的天才。

在文學史裡,他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齊名,被稱為“詩佛”。在繪畫史裡,他和李思訓齊名,李思訓是“北宗之祖”,王維是“南宗之祖”,是文人畫的開山宗師,在音樂史裡,他是一個琵琶高手,曾以一曲《郁輪袍》名動公卿。十五歲的時候,王維作了《題友人雲母障子詩》、《過秦王墓》,十六歲寫《洛陽女兒行》,十七歲賦《九月九腎憶山東兄弟》,十九歲完成《桃源行》、《李陵泳》諸詩......無一不是中國詩學的經典之作,十九歲的王維中了解元,二十一歲考上進士,他少年時代表現的才華,使我們知道他是個偉大的天才。

王維也是個感情豐富的人,他留下許多轶事,最著名的有兩個,當時有一位甯王,有寵姬數十人,都是才貌雙絕的美女。王府附近有一位賣餅的女子,長得亭亭玉立,百媚千嬌,非常動人,甯王一見很喜歡她,把她丈夫找來,給了一筆錢,就帶這女子回家,取名“息夫人”,一年後,甯王問息夫人:“你還想以前的丈夫嗎?”她默默不作聲。于是甯王把她丈夫找來,彼此相見,息夫人見了丈夫淚流滿頰,若不勝情。甯王府賓客數十人,都是當時的名士,看了沒有不同情的。甯王命各人賦詩,王維即席作了《息夫人怨》:“莫以今時完,而忘舊日思;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甯王看了大為動容,于是把息夫人還給她的丈夫。

另一個是安祿山造反時,捕獲皇宮中的梨園弟子數百人,大宴群賊于凝碧寺,命梨園弟子奏樂,他們觸景生情不禁相對流淚,有一位叫雷海清的樂工禁不往棄琴于地,西向恸哭,安祿山大怒,當即将雷海清肢解于試馬殿。王維聽到這個消息,寫了一首十分深沉的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奉管弦。”

從王維的許多小事看來,雖然他晚年寄情佛禅,專寫自然的田園詩篇,在他的性靈深處,則有一顆敏感深情,悲天憫人的心,這些故事,也使我們更确信,他的繪畫不能光以寫實寫景觀之,裡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

他自己說過:“凡畫山水,意在筆先。”《新唐書》的王維本傳說他:“畫思入神,至山水平遠,雲勢石色,繪工以為天機獨到,學者所不及也。”我認為,一位“意在筆先”、“天機獨到”的畫家,在畫裡将芭蕉種在大雪之中,并不是現實的問題,而是天才的纖運。

王維的詩作我們讀了很多,可惜的是,他的繪畫在時空中失散了。故宮博物院有一幅他的作品《山陰圖》,花木扶疏,流水清遠,左角有一人泛舟湖上,右側有兩人談天,一人獨坐看着流郛,确能讓人興起田園之思。據說他有兩幅畫《江山雪霧圖》、《伏生授經圖》流落日本,可惜無緣得見,益發使我們對這位偉大畫家留下一種神秘的懷念。

曆來偉大的藝術家,他們本身就是藝術。以《雪中芭蕉》來說,那棵芭蕉使我們想起王維,他縱是在無邊的大雪裡,也有動人的翠綠之姿,能經霜雪而不萎謝。這種超拔于時空的創作,絕不是地理的求證所能索解的。在造化的循環中,也許自然是一個不可破的樊籠,我們不能在關外苦寒之地,真見到芭蕉開花;但是偉大的心靈往往能突破樊籠,把大雪消溶,芭蕉破地而出,使得造化的循環也能有所改變,這正是抒情,正是寄意,正是藝術創作最可貴的地方。寒冰有什麼可畏呢?王維的《雪中芭蕉圖》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看。

王維的《畫》原文是什麼?

原文如下: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翻譯如下: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争奇鬥豔,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注釋如下:

色:顔色,也有景色之意。

驚:吃驚,害怕。

《畫》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着。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

遠看山有色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隻因其距離而産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将下裡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裡,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隻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甯靜緻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遊刃有餘.是什麼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隻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遊”,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籁”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籁”與“人籁”“地籁”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裡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将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緻後,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隻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裡面。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着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隻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态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着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将隐于虛幻。

作者王維簡介如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漢族,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