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有誰知道印有《天啟通寶》的銅錢是哪個朝代的
明朝,
明熹宗,天啟元年八月補鑄完其父年号錢“泰昌通寶”,随即開鑄天啟通寶。
天啟二年設立了戶部寶泉局,名“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這時全國形成了三個造币中心,分别為兩京及四川地區,但天啟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賢專權,宦官亂政,濫鑄情況又出現,地方錢局大量出現,因此所鑄的天啟錢版本極多,差異大。錢背文大量的出現記地,記局,記重等形式。此前僅萬曆時期出現過,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錢币制式的複雜時期是從天啟年間開始的。天啟年為了彌補财政的虧空,繼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鑄錢量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省錢局鑄造濫錢惡錢,好賺取利潤。大量的輕劣錢摻入官錢充數,與明朝前期制錢力求精整美觀的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天啟二年七月開鑄當十大錢。天啟五年十月,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并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大錢鑄期不過三年;
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後來由于官鑄過于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複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
中國哪個朝代的銅錢值錢
1、秦朝銅錢
秦半兩錢為秦代貨币。銅鑄,圓形方孔,錢徑一般為2.5-2.77厘米,重 12铢(我國古代規定 1兩為 24铢)2.5-3.35克,個别有外郭,被平素,面文“半兩”二字。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規定以外圓内方的半兩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币,這是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币。
2、唐朝銅錢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币,錢币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铢,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币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铢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铢。
3、宋朝銅錢
元豐通寶為宋朝貨币。其中的元豐重寶為大珍,折五光背,篆書旋讀,為未發行的樣錢,僅有兩枚存世,市價100萬元以上,且有價無市。近年市面坊間頻頻傳出的所謂的“元豐重寶”無一例外皆為赝品。
4、元朝銅錢
至元通寶是元代的四體文錢,是元順帝至元年間(公元1335年至1340年)鑄造的。元順帝所鑄造的至元通寶版式繁雜,變化無常,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異文及供養錢等,而四體文錢便是這一時期的傑作。
5、清朝銅錢
康熙通寶為清代錢币,鑄于清聖祖康熙年間。康熙通寶有小平及當十大錢。錢文真書體直讀。除寶源、寶泉二局以滿文紀局外,各省均以滿漢字紀局名,穿左鑄滿文,穿右鑄漢文。币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銅錫合金,通稱大白錢。
天寶通啟是哪個朝代的貨币
天寶通啟??天啟通寶吧
天啟通寶曆史上有兩種,第一種出現在元末,1351年,徐壽輝起事,在蕲水稱帝,建國天完,年号治平,1355年改年号為太平,1358年又改為天啟,鑄天啟通寶,1359年又改為天定,1360年為陳友諒所殺,這種天啟通寶時間短,範圍窄,很難見到
另外一種就是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1621—1627)時的錢
左為元右為明
寶鈔是哪個朝代的
寶鈔是古時指紙币,即元、明、清政府發行的紙币。
寶鈔介紹:
明朝貨币,中國曆史博物館文物。明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币為主,并且有明一代276年曆史隻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币。明代鑄錢經常是一個皇帝鑄一種年号錢(亦有幾代未鑄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号錢。
明代的十種年号錢分别是洪武通寶、永樂通寶、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嘉靖通寶、隆慶通寶、萬曆通寶、泰昌通寶、天啟通寶和崇祯通寶。此外明代的年号錢還有大中通寶、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等。
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币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由于明代與日本及歐洲間出口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從海外通過東南沿海流入内地。國初雖然鑄有“洪武通寶”銅錢,洪武八年(1375)又發行寶鈔作為法定貨币,但銅錢形制濫惡、使用不便,寶鈔貶值嚴重,白銀不可遏止地成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貨。
碎銀通貨的便捷,使得前期由于币制混亂造成的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貨币經濟得以發展。
天啟通寶是哪個朝代的錢币
天啟通寶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鑄錢,因其在位僅數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于天啟元年先補鑄其父年号“泰昌”錢,稱“泰昌通寶”。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還有錢徑達2.9厘米,大如折二錢的寬郭大樣錢;也有錢徑2.3-2.4厘米的小錢。明熹宗鑄泰昌通寶錢隻一年,次年便開鑄“天啟通寶”,同年設立了戶部寶泉局,稱“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所鑄錢币主要用于軍需,軍隊的鑄錢爐隻保留西北三鎮,東南的一律取消,這時全國形成了三個造币中心,分别為兩京及四川地區,但天啟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賢專權,宦官亂政,濫鑄情況又出現,地方錢局大量出現,因此所鑄的天啟錢版本極多,差異大。錢背文大量的出現記地,記局,記重等形式。此前僅萬曆時期出現過,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錢币制式的複雜時期是從天啟年間開始的。天啟年為了彌補财政的虧空,繼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鑄錢量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省錢局濫錢惡錢,好賺取利潤。大量的輕劣錢摻入官錢充數,與明朝前期制錢力求精整美觀的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後開鑄當十錢。天啟五年,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并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其大錢鑄期不過三年;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後來由于官鑄過于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種用日本鉛錫銷熔入銅所鑄的銅呈折色的“折沙錢”就是此時所鑄。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複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