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哪個朝代(草書和行書是哪個朝代)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行書盛行于哪個朝代 行書盛行于哪個朝代,有什麼特點
  2. 古代行書四大高峰期是那四個朝代
  3. 行書是哪個朝代的
  4. 楊凝式是哪個朝代的行書名家
  5. 行書始于哪個朝代

行書盛行于哪個朝代 行書盛行于哪個朝代,有什麼特點

1、行書起源于漢代,是以正書為基礎,簡化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

2、行書的發展曆經了階段變化。其中漢末年間是行書的創始階段,魏晉時期為黃金期,唐朝為發展期,而宋朝則是高峰期,在當時各個書體中占主流地位。

3、“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會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會像楷書那樣端正。

古代行書四大高峰期是那四個朝代

古代行書四大高峰期是魏初、魏晉、唐代、宋代。

魏初,代表是鐘(繇)、胡(昭)二家。存世代表作如鐘繇行書的“擇帖”。

魏晉的黃金期,出現了王羲之、王獻之、王珣等一大批行書大家,代表作是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唐代的發展期,有顔真卿等代表。代表作品是“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以蘇轼為代表,代表作如“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據張懷《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颍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

行書是哪個朝代的

行書的朝代是魏晉時期。

以下是關于行書

行書是一種起源于魏晉時期的書法風格,它在楷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行書在書寫時更加自由流暢,既保留了楷書的基本結構,又加入了書寫的動态感,使得字體更加生動活潑。這種書法風格在魏晉時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和發展,成為了當時書法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行書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書法藝術的内涵,也為後來的書法藝術發展奠定了基礎。行書在當時被廣泛用于日常書寫和文獻記錄,體現了其在文化傳承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行書的書寫技巧和風格也反映了當時書法藝術家的審美追求和藝術創新精神。因此,可以說行書是書法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具有深遠的曆史和文化價值。

以上内容僅供參考,如需更多關于行書的知識,建議查閱相關書法書籍或請教書法老師。

楊凝式是哪個朝代的行書名家

唐末五代。

根據查詢書法網得知,楊凝式是唐末五代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字景度,号虛白,是唐朝進士。楊凝式經曆了梁、唐、晉、漢、周五代動亂,最大的官銜是太子太保,有時被稱為楊少師,楊凝式的書法在當時非常知名,作品深受後人的贊賞和研究,書法風格獨特,尤其擅長行書和草書,其作品被譽為洛陽二絕之一,與吳道子的繪畫并稱。

行書始于哪個朝代

早期出現的行書,并不像後來成熟時期的行書那樣。西漢末到東漢期間,正是隸體向楷、草、行書過渡階段,所以行書結體也帶有這種特點。如東漢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簡(圖40),永和二年簡(公元137年)(圖41),晉人書《李柏帖》(圖42)。這些作品可說都是民間的初期行書實物,在這基礎上,才能出現東晉以後王羲之等一代成熟的行書作品。

行書學習指南(連載):行書的源流與沿革之行書的起源

初期這種行書,結體和筆法帶有過渡體的意味,風格上稚拙,而在寫法上帶有簡便結體和章草連帶的運筆,已具有行書的特點。但是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演變來的,這種說法可能不很貼切。從行書發展來說,楷、行書是同時從隸體蛻變出來的不同寫法,在發展過程的初期即相互影響,而行書成熟卻比楷書快,草書章草變為今草也比楷書快。從章草到今草大約到漢末、三國、西晉就已經成熟了,才有東晉以後高度成熟而藝術化了的行草書産生。那麼,這種現象是怎樣産生的呢?在隸書向楷書過渡中,雖然楷書比隸書寫起來方便,去掉了波捺筆,沒有了蠶頭燕尾,但仍然要一筆一畫地寫;而行草書寫起來随意,減畫連筆,又有藝術氣質,省力省時,不論民間的實用需要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都喜愛書寫,所以行草書比楷書發展得快、成熟得早就不難理解了。據書論文獻記載,王獻之曾向其父王羲之建議說:“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僞略之理,極草縱之緻,不若稿行之間,于法往殊,大人宜改體。”(張懷瓘《書議》)也就是說,章草此體不盡逸意,不如運用簡便結構的道理,吸取今草書放縱的寫法,創造一種行草之間的書體。這種書體實際上就是行草書,可見行書更帶草體的書體自東晉以後才進一步得到發展。這種書體更加流便飄逸,進一步擺脫了隸書、章草的影響,成為一種前無古法的新行草書,使東晉書法出現了高峰,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